设计之都:荣耀背后是机遇(图)
http://www.socang.com   2010-12-16 10:09   来源:

798是北京设计的一个突出体现

深圳的城市雕塑《衣钵》

深圳设计之都产业园

上海设计业因世博会迎来新发展。图为中国馆模型。(新华社发)

  中国文化传媒网讯(记者 简 彪)12月上旬的深圳,暖意融融。阳光很快就驱散了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王敏身上的寒意。王敏刚从北京来到这里,应邀去主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2010深圳国际大会的设计论坛。参加这个论坛的,有这个城市网络的8个“设计之都”的代表,比如上海世博会总规划师吴志强。深圳和上海早前已经加入这一组织,成为“设计之都”。

  与此同时,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会理事长陈冬亮正在韩国首尔参加2010韩国首尔设计节,与国际同行交流设计产业发展经验。自今年6月北京启动“设计之都”申报工作以来,北京很注重与国际设计界的交流。此次,他们兵分两路,他的同事前往深圳。

  与深圳、上海的及早占领制高点相比,北京争取明年入选的计划稍显缓慢。但如无意外,明年的中国将出现3个“设计之都”,而中国的设计产业也许将发生新的变化。

  积极加入“设计之都”

  目前,国际设计界有两个“设计之都”品牌。一个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设计之都”。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创立,分设计、文学、音乐等7个主题,加入该网络的城市被相应授予“设计之都”“文学之都”等称号,目前已经命名的8个“设计之都”有柏林、布宜诺斯艾利斯、蒙特利尔、名古屋、神户、圣埃蒂安和深圳、上海。另一个是国际设计联盟每两年选出一个设计城市,并授予其“世界设计之都”的称号,目前获此称号的有都灵、首尔、赫尔辛基。

  深圳于2008年11月,上海于今年2月加入创意城市网络,获评“设计之都”。今年6月,北京宣布将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设计之都”,向国际设计联盟申报“世界设计之都”。北京已成立“申都委员会”,开始了相关工作。陈冬亮成为主要参与者。

  对“设计之都”品牌追求的背后,是3个城市对设计产业的大力支持和信心。比如在宣布“申都”的几乎同一时间,北京市通过《全面推进北京设计产业发展工作方案》,并提出实施“首都设计创新提升计划”,计划利用3年时间,培育设计产业50强企业,建设3至5个设计产业集聚区,到2012年,设计产业服务收入突破1300亿元,推动北京成为全国设计核心引领区。这与深圳、上海的计划类似。陈冬亮介绍,北京现拥有设计机构2万余家,从业人员约25万人,开设设计专业的院校112所,在校生3万余人,设计产业服务收入超过800亿元,占北京市GDP比重约7%。刚刚结束不久的第五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首次设置了设计创意展,围绕“设计之都”和产业发展布展。

  作为一个设计师,深圳雕塑院院长、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负责人孙振华更关心的是这一荣誉对推动整个设计环境变化的作用。“这对政府会形成一个压力,让政府沉下心来客观面对设计业的发展,设计界也能以此为诉求取得产业发展的新突破。”

  陈冬亮表示:“成为‘设计之都’,能推进北京世界城市、创新型城市的建设,也有助于实现北京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吴志强则从城市转型角度讲述了他对“设计之都”的理解:“几千年后回想我们干了什么,答案是让我们的地球从一个农村的地球变成了一个城市的地球。现在,我们应当用设计的力量向低碳城市转型。”

  “设计之都”需要理性

  作为第一个成为“设计之都”的中国城市,深圳在舆论上占尽了风头,甚至使得加入一个网络的概念在媒体上转化为一个类似评奖的概念。上海设计依靠世博会的新闻聚焦,也迅速崛起。但这不仅是荣誉,更是接踵而来的质疑和压力。

  “宣传力度很大,但文化人的态度相对理性。因为城市设计发展的水平是客观的,不可能因为得了‘设计之都’称号就发生了变化。”理性之下,孙振华习惯了使用“设计之都”。“尽管获得了承认,现在深圳设计的内在动力依旧不足。相对而言,很多没有这一称号的城市的设计产业做得也很不错。”

  王敏列出了“设计之都”的英文“CITY OF DESIGN”说:“如果我们按照字面意思翻译为‘设计城市’,或许就不会有这么多压力了。”

  陈冬亮没有回避3个“设计之都”可能带来的冲突:“中国太大了,在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这三大经济地区都有一个‘设计之都’是很合理的事情。重要的是,加入这个网络后,3个城市如何更多地交流合作,共同推动设计产业的发展。现在,北京在国际合作上步子迈得很大。”

  人们还是会习惯性地比较这3个城市。作为深圳申报“设计之都”的主要参与者,孙振华坦言:“缺少北京是不完整的,我们也欢迎更多城市的加入。”这并不意味着深圳没有发展优势。在他的认知里,深圳的相对优势在于其设计思想、设计能力的转化比较好。毕竟作为新城市,接受程度和转化速度会有优势,而且整个城市发展相对均衡。加上毗邻香港的地缘优势,深圳在翻译学习外来设计理念方面有优势。王敏赞同他的这个观点。王敏认为,深圳作为新城市,没有包袱,在平面设计和工业设计上已经取得优势。

  孙振华认为,理性对待这些荣誉称号,便是要完善一个城市的设计层次,正如他开始倾向于公共艺术设计。当年,他设计的《深圳人的一天》等作品,让深圳摆脱了没有公共艺术的尴尬。如今,作为公共艺术中心的负责人,他依旧强调着设计的生活性:“设计成果应转化为城市生活,让民众深刻感受到设计无处不在。这也是一个‘设计之都’的真正内涵。”

  设计产业短板挺多

  中国设计存在的劣势和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即便成为“设计之都”。据数据显示,目前深圳设计从业人员达10万人,年产值15亿元,设计产业占全市GDP的5%。与之对应的是,柏林约有1.17万人在从事设计行业,创造了15亿欧元的年产值。蒙特利尔有2万多名设计师,每年带来超过7.5亿美元的经济收入。即使和北京、上海比,在经济效益上,深圳也远远落后了。

  在这个现象背后,是深圳的设计业始终未能形成潮流。“深圳设计缺乏整体规划和整合,而且人才匮乏。尽管其平面设计、服装设计、建筑装饰等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重要地位,但还远谈不上理论提炼、学术积累。缺乏原创思想、没有理论研究,依靠产业的单一驱动,显然是没有办法推动设计业的真正发展的。”这与北京、上海差异很大。毕竟,北京的传统文化设计和上海的海派文化设计都已成为不可忽视的潮流。国务院参事石定寰建议,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应当对深圳设计业的人才培养做出适当的倾斜。

  刚到“而立之年”,奉行实用主义的深圳还缺乏深厚的人文积淀。这10万设计业从业人员,大多是“候鸟”般的旅行者,也许下一个冬天,他们就投向了上海、北京。在深圳,只有深圳大学设立了一个设计学院。相较北京、上海的设计人才储备,深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除掉经济效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问题,在这些年里,“山寨”一直是设计界的心结。深圳设计界始终没有摆脱“山寨”的骂名。比如深圳设计企业最集中的“设计之都”和“华强北”两处地方,民间都习惯称为“山寨之都”。这个令人尴尬的说法,透露出的是深深的辛酸。“确实很尖锐,但也是事实。山寨、模仿、抄袭,是深圳设计在发展中的一个阶段,但我们也要看到深圳的变化。深圳从模仿香港到逐渐摆脱港味,再到现在逐渐突破,这是一个过程。所以一方面是山寨,另一方面是超越。”孙振华也略有些尴尬。陈冬亮则态度鲜明地表示,“山寨”这一类问题是设计产业前进过程中必然遇到的问题,日韩此前的经历已经证明了这一点。“随着产业的发展,这些问题将逐渐得到解决。”

  王敏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山寨”在设计业发展上的意义:“客观现实是,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有缺陷,民众都图低廉价格而爱买山寨产品,那产业发展怎能更健康发展?观念将是决定设计业发展的根本因素。”

  合作与交流更重要

  上海、北京的强势介入,使得深圳失去了光辉。3个“设计之都”,一听就似乎有一种“山雨欲来”的竞争感。“国家应该注重协调各地的发展,避免重复建设。北京、上海的优势领域太多了,不发展设计业一样可以活得很好,那为什么不把这个领域让给深圳呢?”孙振华从整个业界版图来考量自己所在城市的后续发展。

  毕竟,深圳也有自己的优势。作为一个需要创意、交流的产业,设计业的对外交流环境的建设往往决定了这个产业的后续走向,这和陈冬亮观点不谋而合。“设计不是照搬照套,要注重本土化改变,否则会有很多令人啼笑皆非的地方。这就需要注重研究、总结、交流,在这方面,深圳有突出优势。”孙振华执掌的深圳雕塑院,也是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年展的主席单位。

  深圳设计业的内部交流也是不少的。孙振华认为,现在深圳民间的设计力量越来越突出,各设计师也有了自觉。比如多个设计企业集聚的“申康路8号”已经成为深圳设计业的地标,华侨城创意LOFT开始向北京798叫板。尽管北京依旧占上风,但孙振华认为:“时间是北京最大的敌人,也是深圳最大的朋友。”当然,这个观点背后,北京、上海的设计业依靠原有基础迅速实现了领先。

  当前,深圳对设计的需求除了传统的工业设计、平面设计,还有公共艺术等诸多方面。更难得的是,许多企业也对公共艺术产生了兴趣。“不管他们是想做广告也好,附庸风雅也好,客观上他们不断地推出各具特色的公共艺术设计。”比如,华侨城集团建设的华·美术馆、何香凝美术馆,引领了深圳企业的公共艺术风潮。不过,孙振华还是有一个担忧:“企业有需求,但设计界是否拿得出这些作品来,还是个问题。”

  或许,推动整个设计产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之策,还有赖于政府的抉择。“一方面要靠政府提供各项产业引导、扶持政策,另一方面政府又不能管得太宽,不要动不动就越俎代庖、跳到前台。对设计业来说,硬件提升没有那么重要,相应的政策才是最重要的,比如奖励政策、人才政策,比如引进优秀人才、培育设计学院等。这些决定了日后深圳和北京、上海继续竞争的底气。”陈冬亮则跳出了竞争,强调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设计不是‘1+1=2’,城市千篇一律的发展会让人生厌,但设计一定是在交流与合作中得到升华。”

  孙振华对深圳设计业的发展有更多的期望。“不同于北京、上海等老牌城市,深圳集聚了大量“70后”“80后”设计师,这使得设计界上层压力少、前辈压力少、旧思维影响小。这些年轻人不仅敢于突破,而且还建立了充满活力的协会体系。比如平面设计师协会,他们要求候选人展示自己的理念、成绩,有完善的弹劾机制。于是,这个协会就充满了活力。”在他的脑海里,年轻就是希望。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设计之都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指数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指数网的价值判断。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南艺美院专家学者访问台湾艺术大学(图) 南艺美院专家学者访问台湾艺术大学(图) 新国博免费开放6大展 新国博免费开放6大展 “后母戊鼎”改名后首展出 魂在淡彩浓墨间(图) 魂在淡彩浓墨间(图) 中翰清花将拍卖可能出自圆明园里的燕子罐(图) 中翰清花将拍卖可能出自圆明园里的燕子罐(图) 紫砂茗壶 紫砂茗壶 文人雅韵(图) 瀚海、天宝楼联合推出春季拍卖“燕京八绝传承人艺术精品”专场(图) 瀚海、天宝楼联合推出春季拍卖“燕京八绝传承人艺术精品”专场(图) 旅欧日记——陈立勋欧洲水彩写生展(图) 旅欧日记——陈立勋欧洲水彩写生展(图) 先锋绘画、先锋音乐对决在激情雨中——井士剑、谢海近作展开幕 先锋绘画、先锋音乐对决在激情雨中——井士剑、谢海近作展开幕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