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补霓裳——揭开国内顶尖丝织文物修复面纱(图)
http://www.socang.com   2010-11-17 16:00   来源:

修复完成的荒帷。

  穿越时空的故事,不断发生在中国丝绸博物馆的角角落落——每一件文物,都有自己的故事。作为出土文物被发掘时,那一件件衣服经常是破破烂烂,和泥土混成一团。中国丝绸博物馆的修复师,用自己的妙手绝技,化腐朽为神奇,将从古墓发掘的纺织品文物奇迹般修复还原。

  中国丝绸博物馆在国家文物局指南针计划的资助下,协同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完成的《东周纺纺造技术挖掘与展示——以出土纺织品为例》项目,荣获国家文物局颁发的2010年度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奖二等奖。全国文物保护科技工作会议近日将在北京召开,中国丝绸博物馆将在会上领取这项大奖。

修复前的荒帷。

  稀世罽袍 绝代华服

  那是1995年初冬,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工作者对位于新疆塔里木河、孔雀河下游营盘一处汉晋时期的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其中最引人注目、资料最丰富的是15号墓中出土的红地对人兽树纹双面罽(jì)袍,堪称稀世瑰宝。其面料是一种双层两面纹组织的精纺毛织物,通幅织出成组的以石榴树为轴的两两相对的裸体人物、动物,带有浓郁的希腊(罗马)、波斯艺术风格。

  2002年夏,中国丝绸博物馆副馆长赵丰和技术部主任汪自强应邀飞往新疆给“营盘美男”动脱衣术。“那天气温达47度,是乌鲁木齐30年来最热的一天。”赵丰至今还记忆犹新。

  由于经历了1500多年的侵蚀,这件罽袍出土时其背后已经出现大面积腐烂,碱、血污渍使这件衣服上的许多花纹已经辨认不清了,而且跟尸体紧紧贴在一起。因当地的修复条件有限,罽袍被运回中国丝绸博物馆。

  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修复师们只能用独创特殊的有机溶液,上下两层垫上宣纸,表面除尘。有时可以用手轻轻敲打,当上下层宣纸吸掉了部分灰尘后,再换上新纸,然后用毛笔慢慢吸走上面的灰尘。经过清洗的衣服用肉眼就可以看出质料相当高级,胸口上绣的图案非常漂亮,色彩鲜艳。

  找布料最难了,市场上要找到这样的颜色绝不可能,只能自己染,一次一次试颜色,要染几十次上百次才能找到感觉。缝制也非常复杂,手掌大小的地方要缝几万针,花上一个月左右时间。

  仅仅在9个月后,这件在戈壁滩上沉寂了多年的稀世瑰宝,经修复师创造性的劳作,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的华服,依然是那么精致鲜艳,令人惊叹。

狩猎纹锦的复制

  天衣有缝 神针巧补

  中国丝绸已有着5000年的历史,丝绸最初主要还是用于古人葬俗中的服装,但这些曾经华美一时的丝绸绝大部分都在数千年的埋葬之中碎作尘土化为泥了,侥幸保存到今天并且被考古工作者发掘出来的极大多数也已经是面目全非、糟朽不堪。技术部副主任周旸解释,“所谓糟朽,就是蚕丝蛋白高分子不断降解,分子链不停地断裂,其直接后果就是使丝织品变得十分脆弱,一触即碎,绚丽色彩褪尽,柔和丝光湮灭,这种趋势如同水往低处流一般的自然,无法逆转。”

  要对糟朽丝织品进行加固,使其重现当初风采,其中难度可想而知。长期以来,纺织品文物保护工作者殚精竭虑,2009年5月,由中国丝绸博物馆合作完成的一项“丝蛋白仿生复合加固体系”新技艺,被初次用于出土的辽代古丝织品修复。项目的主持人之一胡智文教授解释:这种工艺形象地说,就是在糟朽的丝蛋白空隙之间用新的丝蛋白来进行修补和粘接,但这种修复用的丝蛋白是用茧丝和另一种助剂形成的复合加固材料。周旸和当年的研究生郑海玲将这种经过反复测试的新型加固技术应用于一件辽代的花鸟纹织锦的加固,结果其强度增加了五倍,但表观效果基本没有变化,达到了文物修复的基本要求。目前,她们还是继续观察这件修复后的丝绸可能发生的变化,下一步就可能会将这一成果进一步应用于故宫的乾隆花园中所用丝织品的修复中去了。

  而中国丝绸博物馆技术部修复师楼淑琦修补的那件黑色绞缬对襟上衣,初看很不起眼。正面和背面是分开的,袖子揉成一团。但对修复师来说,这是很有价值的褶皱,为修复这件上衣,她对着它,整整2个月时间。

  这件绞缬对襟上衣,楼淑琦就是采用“铺针法”对断裂的丝纤维进行重新连接的。神奇的是,布料两面几乎看不出针脚。楼淑琦修复完衣服背部时发现衣袖上有两个褶皱。赵丰透露,“这褶皱大有来历,也很有价值。这是北朝时才刚刚出现的绞缬技术,在当时很流行,这件衣服完全用的是绞缬技术制作,也是国内流传下来的唯一一件。”

  “纺织品文物修复,要做到让普通人看不出,但作为业内的人,还是看得出哪部分是文物、哪部分是修补的,所以,天衣有缝。”赵丰说,天衣有缝,是遗憾,更是一种科学的精神。

江西靖安东周墓出土的狩猎纹锦。

  联手名馆 共研丝路

  正是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造就了一代浙江人的丝绸之路——赵丰像一位探索者,带领着他的团队奔波在古丝绸之路。像陕西凤翔秦公大墓、青海都兰吐蕃大墓、内蒙古阿旗耶律羽之墓等一批曾被评为当年全国考古重大发现的纺织品文物的鉴定,都留下他们身经百战的技艺。

  不过,赵丰的名气在国外似乎更响。自1993年他首次应邀赴瑞典讲学后,交流访问日益频繁。1995年在香港艺术馆面对世界各地200多名纺织文物界名流和名学者作中英文报告后,名声大振。

  美国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伦敦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并称为世界三大博物馆,其中卢浮宫没有东方部,中国的艺术品就藏在巴黎的吉美博物馆。1997年,赵丰应邀赴大都会博物馆客座研究,在美国半年多,赵丰往往是白天查资料,在博物馆的拉迪纺织品中心看藏品,晚上就到纺织品保护中心观摩正在修复中的纺织文物。此后还有4个月是参观访问,其中1个月在美国,3个月在欧洲。

  凭着对丝绸的狂热,在短短时间里,赵丰走遍了欧美收藏中世纪丝绸的主要博物馆和教堂,观摩了大量6世纪到13世纪丝绸之路沿途出土的丝织品。2006年,赵丰又应大英博物馆之邀前去研究20世纪初斯坦因从中国西北地区收集的各类纺织品,其中来自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600多件丝绸,最后都被赵丰一一收录于2007年出版的《敦煌丝绸艺术全集》(英藏卷)。2007年起,赵丰又开始与法国的吉美博物馆合作,研究由法国人伯希和收集的敦煌纺织品,并于今年10月出版了《敦煌丝绸艺术全集》(法藏卷)的中文版和法文版。

  此外,赵丰的团队还与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俄罗斯爱米塔什博物馆、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合作,研究丝绸之路出土的纺织品。所有这些项目,都被赵丰纳入“丝路之绸”这一大的研究范围之中。现在,越来越多的各国学者开始以不同形式响应这一项目。

对龙对凤锦复制品局部。

  千年夹缬 千里挑三

  这是三件体现盛唐最高成就夹缬丝绸染织品:唐代花卉纹夹缬绢幡、晚唐花卉纹夹缬绢幡、唐代花卉纹夹缬绢幡身……在地下尘封了千年后,与来自全世界的人们相会,遥想千年以前的中华文明。

  湖南马王堆汉墓里那轻雾般的纱縠、浙江钱山漾遗址的一小缕不起眼的丝带……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国家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以“科技奥运”为理念的《奇迹天工——中国古代发明创造文物展》上,包括如辽宁省博物馆藏目前所知世界上最长的经卷《织成金刚经》、我国最早的连环画——黑龙江省博物馆藏南宋丝卷《蚕织图》等在内的一批从春秋战国到唐朝的国家级丝织精品,让国内外观众叹为观止。令人自豪的是,这些珍贵的文物都是借助中国丝绸博物馆一流的丝织品修复技术才得以面世的。

  为把最好的丝织品展现给中外宾客,赵丰想到了旅顺博物馆的千余件纺织印染品文物。“旅顺博物馆收藏的敦煌丝织品与中国国内其他收藏机构相比不仅数量上占优势,而且品类全、精品多,特别是体现盛唐时期中国染织技术最高成就的夹缬丝绸更是同类收藏中的佼佼者。”赵丰专程来到旅顺博物馆,将千余件文物一个不落地全部查看,精选了这三件国家一二级文物。

  “特别是那件唐代花卉纹夹缬绢幡身,是在褐色绮地上印染的黄色团鸟花卉丝织品,不仅有夹缬的工艺,还加入了类似现在的蜡染工艺,因此显得更加漂亮。”赵丰提及这件文物不同于其他两件之处,它是被上下两层薄如蝉翼的纱罩了起来,原来,这件文物由于破损严重,必须用现代的手段加以修复。

  我们不得不佩服唐朝时中国人的智慧———夹缬作为一种丝绸印染技术,源于古老的印章,与肇始于唐代的印刷术相辅相成,而其成熟和发展则是在盛唐和五代。它们以绚丽的色彩、精美的图案成为盛世大唐的一分子,白居易就曾有“成都新夹缬,梁汉碎胭脂”的诗句,生动描述了夹缬丝绸的艳丽多姿。形象地解释,夹缬就是用两块对称的花板夹持织物进行纺染印花的工艺,夹是两方相对夹持的意思,缬是印染出彩色花纹的丝织品。

  “然而,夹缬工艺在历史上只存在了很短暂的时间,大约在元朝时就失传了,因此这些文物更是弥足珍贵。”为修复这些珍藏,中国丝绸博物馆会同东华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研究人员远赴西藏,寻找可能的线索。在西藏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的染色工程师刘剑见到了用于包裹唐卡的覆面,采用了五彩夹缬的印染工艺。但是继续追寻,却无人知晓覆面的由来,根据推测可能是尼泊尔或印度的产品。另一方面,研究人员从文献入手,在瑞士学者撰写的一本讲述印度夹缬的论文中发现了蛛丝马迹,在一块19世纪夹缬版的雕刻孔中发现塞有织物。从中得到启示,成功复制出了明代的蔬菜瓜果夹缬绢。

  从贵为宫廷贺礼的五彩夹缬,到百姓用的蓝白夹缬,都是老祖宗智慧的结晶。虽然,我们的现代印染早已进入机器化的时代,但是手工艺品是心与手的成果,蕴含着别样情趣。

  链接

  每一次修复都是创新

  世界最长的经卷《织成金刚经》、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世界上最早的彩色印花丝绸……中国丝绸源远流长,各地出土的文物中常有珍贵的古代丝织品。

  由于种种物理和化学变化,很多丝织品出土时已面目全非。而丝绸的修复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技术,一直以来,国内博物馆总是要借助国外丝绸修复专家的力量。

  位于西子湖畔的中国丝绸博物馆,是世界上最大的专业丝绸博物馆,也是中国古代纺织品鉴定保护中心所在地。该中心以中国丝绸博物馆副馆长赵丰为首的多个课题组创新的《脆弱丝织品的丝蛋白加固研究》、《基于丝绸文物修复的薄型丝织物研究与开发》、《古代纺织发明创造文化遗产科学价值试点——古代夹缬工具与技术复原》等科研项目,在丝绸文物鉴定、修复研究等领域领先于全国,其学术交流活动走向世界。2008年,国家文物局授予中国丝绸博物馆甲级可移动文物技术保护设计资质和一级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丝织文物修复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指数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指数网的价值判断。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南艺美院专家学者访问台湾艺术大学(图) 南艺美院专家学者访问台湾艺术大学(图) 新国博免费开放6大展 新国博免费开放6大展 “后母戊鼎”改名后首展出 魂在淡彩浓墨间(图) 魂在淡彩浓墨间(图) 中翰清花将拍卖可能出自圆明园里的燕子罐(图) 中翰清花将拍卖可能出自圆明园里的燕子罐(图) 紫砂茗壶 紫砂茗壶 文人雅韵(图) 瀚海、天宝楼联合推出春季拍卖“燕京八绝传承人艺术精品”专场(图) 瀚海、天宝楼联合推出春季拍卖“燕京八绝传承人艺术精品”专场(图) 旅欧日记——陈立勋欧洲水彩写生展(图) 旅欧日记——陈立勋欧洲水彩写生展(图) 先锋绘画、先锋音乐对决在激情雨中——井士剑、谢海近作展开幕 先锋绘画、先锋音乐对决在激情雨中——井士剑、谢海近作展开幕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