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25日从四川宜宾长宁县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证实,明代巨儒周洪谟故居遗址日前在该县梅白乡白虎村1组被发现。
说 明:进出故居的石板路
残存的房屋
嘉庆9年重修的墓
记者在周洪谟十八代后裔周兴福的引领下,从长宁县城驱车不到半小时就来到梅白乡的新村集镇。白虎村1组的“周家湾”距离新村集镇东场口只有300米左右。走进“周家湾”,在一片竹林丛中,依然矗立着几幢木瓦结构的老屋。瓦片、石条、石墩、石柱、石基、石梯等古老建筑的残垣断瓦,更是随处可见。
“我们几家人都是解放以后才搬来这里住的。这儿是正屋,我们以前就住在这里。以前有好多老家具,后来都当作柴烧了。特别是有块匾,保存很好,上面还有字,我们弄来按‘炒米糖’(米花糖)了……”在见有人来,几位在新村赶集的群众也赶过来,给我们当起了向导。
据周兴福介绍,那位妇女所说的那块按“炒米糖”的匾,就是明宪宗皇帝所赐的题有“为国名儒”4字的皇匾。
该组的土著村民梅学辉说,这里以前不是叫“周家湾”,而是叫“箐竹屋基”、“箐竹园”。“周家湾”是解放以后才开始叫的。“箐竹屋基”是个神奇的屋基:宽得很,朝门都有8座,有上篓子、有下篓子,还有糟房(酿酒的作坊)、槽坊、碾坊,占地有20多亩;碾坊的碾子,碾一次要碾300斤谷子;屋基(地下)水,硬是漂亮得很。房子里有好多好几百年的老家具,柏木做的四根柱子的大木床、太师椅、梳妆台,漆的都是大红漆。后来失过火,烧了好多东西。
据史书记载,周洪谟七岁以前一直生活在箐斋老屋,八岁宣德二年发蒙送往古家河(今长宁县古河镇)史家步报恩寺读书,十三岁时随父周永隆到湖广长阳、四川松藩官所。周洪谟的《箐斋说》云:“余故乡方言,凡竹木茂者皆呼为箐,竹曰竹箐,木曰木箐。”“余生十有三岁,即趋附先君之官所,又十余年归故居箐斋,未三载为正统甲子叨荐之京师……幸而金陵官署有修竹茂林与故园相似,故名其读书之所亦曰箐斋,不忘乡土之思也。”
记者发现,在“周家湾”的周边地区,还有许多“周家”的遗迹。老屋前东北方200多米处叫 “干杉树”的大水塘边,清嘉庆9年重新修葺的周氏二世祖的墓地保存完好,上面刻的“周洪谟正统板眼由国子监祭酒升礼部尚书”字样清晰可辨。水塘边的石壁上,刻有“周川场”3个大字。公路边有石牌坊遗迹,1964年钻井场修的公路时,石牌坊被毁损,牌坊上刻有“文忠”二字。
据悉,目前,宜宾学院成立了“周洪谟研究所”,长宁县成立了“周洪谟研究会”, 将进一步保护、发掘和推广周洪谟故居遗址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资料链接:
周洪谟(1421~1492),字“尧弼”,号“箐斋”,又号“南皋子”,谥号“文安”。四川长宁县人。明正统十年(1445年)进士及第,殿试榜眼,并授翰林院编修。景泰元年升为侍读。历官翰林院侍读学士、国子监祭酒、礼部右侍郎、左侍郎、礼部尚书,后加任加封太子少保、资政大夫。弘治元年(1488 年),周洪谟告老还乡,来到叙州府,致力于办学和修志,兴建了翠屏书院,倡导和主纂完成了《叙州府志》。
周洪谟一生著述甚丰,修过《环宇通志》、《英宗实录》、《宪宗实录》,《箐斋读书录》、《群经辨疑录》收入《四库全书》。此外,还有《箐斋集》五十卷、《南皋集》二十卷、《叙州府志》十二卷等著作,以及等词记、碑记、奏疏、赋、诗等佳作。蜀中也留下了他的许多墨宝,长宁县留有《箐斋说》、《重修西明禅寺记》等名篇,其《峨眉天下秀》云:“普贤者,佛之长子,峨眉者,山之领袖。山起脉自昆仑,度葱岭而来也。结为峨眉,而后分为五岳。” 周洪谟对峨眉山还赞道:“三峨之秀甲天下,何须涉海寻蓬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