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君
教育缺位,造成艺术品市场乱象丛生,弘扬传统文化迫在眉睫
“假拍”、“拍假”、疯狂炒作、专家信口雌黄……艺术品市场上的种种乱象屡见报端,其声势毫不亚于娱乐圈。然而,收藏界如此“热闹”,其中暗含什么危机?在这个时候,我们又能做什么?北京东方大学传统文化学院院长李彦君试图解答这些问题。他发现如今的艺术品市场隐藏着巨大的人才危机,实质是传统文化知识的匮乏以及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
谈到艺术品市场的人才,人们首先会想到鉴定专家,但他们的水平又如何呢?李彦君指出,如今的鉴定专家没有门槛准入制度,文博部门的工作人员几乎都可称作文物专家。实际上,这些专家的教育背景是存在缺陷的。“我国的大专院校长期以来都只有考古、博物馆和文物专业,多教授理论知识,而忽略了传统技艺的传承。”李彦君本人就是考古和博物馆系毕业的,但他记得自己有位老师却搞不清楚一张清代椅子的工艺流程。此外,他认为学院派专家们对于收藏和市场的经验也十分缺乏,这会导致在鉴定实践时出现偏差。“很少有专家经常去逛潘家园,也很少有专家用真金白银去收藏艺术品,没有切肤之痛,那只能高谈阔论。”
近来,诸如“万元高薪招木匠”这样的新闻不时冒出,也说明了传统文化技艺教育的缺失。李彦君对此深有体会。他请过一位漆器的学者给学生做讲座,这位学者就跟学生说:“只要你想做漆器,毕业后百分百能就业。”前不久李彦君去日本调研,得知日本学者到长安街上做过调查,问十个人只有一个人知道什么是漆器。“而在日本,五六岁的小孩都知道漆器,平均每个家庭有60件漆器,他们的筷子、碗等等生活用品都是漆器做的。”李彦君还介绍,我国的漆器专家就连知识体系都是不完备的,有的博物馆专家的知识范围仅限于明清的漆器,缺失对于古漆器的理论和辨伪经验。
学院派专家之外,民间的一些专家也有知识结构方面的问题。李彦君指出,民间专家往往眼光比较狭隘,多数只钻研一个门类,比较熟悉自己周边地域的文物情况,但缺乏一个宏观的大视野。“原因是他们都跟着市场潮流走,对冷门的艺术品缺乏了解,这样成不了文物鉴赏大家。民间专家或许在实践经验上比学院派专家更胜一筹,但他们缺乏理论研究,这对于传承中华文化并不有利。”
而作为收藏活动中介的拍卖公司,其人才匮乏的问题也很严重,后果便是他们没有能力主动引导市场的文化取向,多是顺应市场一些不理性的潮流。“我记得在2004年春拍时,一家著名拍卖公司拿一个素面玉牌当了图录封面,最后这个明显的半成品居然拍了20多万元。而一些战国、汉代的玉龙等就被淹没在图录中,最后无人问津。”与之相反,李彦君在日本考察时感受到的却是拍卖公司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彰显。“他们会将残破的中国古代书画放在图录封面。”
针对艺术品市场中各种人群存在的问题,李彦君想从教育上开药方。他在鉴定一张民国的试卷时,就发现那时的中学有“博物”的课程,会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技艺,从青铜器到竹雕,涉及种类繁多,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我国传统器物。“如果现在从中学开始就开设类似的课程,培养国民对于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素养,长此以往,许多收藏界的笑话就不会出现了。”而对于已经开设了相关专业的高校来说,今后或许应该更加重视传统文化的技艺传承,能够培养学生在制作实践中学习传统文化。
此外,虽然目前只有少数的民办大学开设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专业,但李彦君觉得每一次尝试都像是在播种,今后会不断影响更多人。“我认识一个学生家长,之前老买假画,结果自己的女儿上大学后,就把家里的假画都甄别出来了,从此他就再也不买假画了。”
对于普通的收藏者来言,则必须认识到需要先系统了解传统文化的知识,进行一番“自我教育”,之后才能够入门。李彦君的建议是先用半年时间通读一些综合性的读物,比如《文物考古辞典》、《中国文物百科全书》,然后再到市场上去了解行情和专家的情况。“在进入市场之前,先过好知识关。”李彦君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