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青,香港作家,有着哲学思考的法学学士,新闻学及文学硕士,著名人文节目主持人。
王明青不仅是一名执着的文化传播者,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文化型艺术收藏家。她是香港文化风情艺术协会主席,香港亚洲电视台《文化风情》栏目的主持人及监制,该节目自2001年4月开播以来,已经播出了500多集专访,邀请了金庸、高行健、梁羽生、余光中、白先勇、朱铭、高锟、黄永玉、程十发、陈蝶衣、陈佩秋、陈逸飞、李奇茂、俞逊发、余秋雨等来自文化、艺术、科学、教育等若干领域的名家走进电视屏幕,讲述他们活跃在各个文化领域的传奇经历及诗情画意的艺术人生,被称为香港“文化沙漠”中的绿洲。她也是香港文化界有影响力的收藏家,步入收藏至今已藏有包含各个类别在内的大小近5000件藏品。就在前不久,她还特意整理出约280件以“琴棋书画”为主题的明清珍藏,在香港城市大学举办了一场名为“明青眼中的明清”的专题展,前后近5万人参观展览。在采访中,谈到收藏的意义,王明青对记者说:“收藏就是要从研究文物中考证历史,从品鉴文物中解读文化,通过收藏增加学识、丰富人生、传承文化。”
收藏,是她人生的文化追求
说起自己的收藏经历,王明青谈到,自己前期的收藏只是一个藏品积累的过程,随着收藏阅历的丰富、知识的拓宽,后期逐渐步入整理、分类、研究阶段,有了更多的思考成分。概括地说,就是一个从藏品收藏走向探究历史、挖掘文化内涵的过程。
王明青出身于军人家庭,从小出于对自己名字中“明青”二字的敏感,对家里遗留下来的明朝家具、清朝字画,就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切感。这也为她日后从事收藏,埋下了兴趣的种子。大学毕业后,她先后从事过记者、编辑、主持人、影视制作人等工作,从北京、美国、辗转至我国香港,并创办了人文类品牌访谈节目——《文化风情》。随着工作的推进,采访的需要,会不断走进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甚至画家的工作室、藏家的私人藏馆,耳濡目染之下,对收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世界瑰宝到私人珍藏,好东西看得多了,自然眼界也就高了,同时对收藏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从玉器、绣品、饰品、梳妆盒等女孩子喜爱的小对象开始介入收藏,慢慢扩展到书画、古籍善本、瓷器、古琴、佛像、明式家具等大件收藏,对于喜欢又有能力买到的藏品,王明青便会尽力藏之。对于藏品的选择,王明青并没有刻意分类。她说,“只要古朴、大气、典雅,有文化内涵的藏品我都喜欢。明清字画因为与自己名字的关系,藏品相对于前朝各代来说要多,相对容易收藏,这是我尤为钟爱的一个收藏类别。”历经两千多年的古琴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王明青作为古琴爱好者和演奏者对之情有独钟。她收藏了明朝的“清商”、清朝的“独幽”。因为喜欢文人字画的借景抒怀,她收藏了清代汪琨的《潇湘八景图》;因为爱惜文字、尊重文字,她还收藏了古代文人使用过的“惜字炉”、墨砚等等。一张张古画、一把把纸扇、一枚枚印章、一方方砚台……透过一件件藏品,无不折射出王明青的人文情怀和特有的收藏视野。
收藏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的过程。每件藏品都深深镌刻着历史的痕迹,只有通过藏品实物去研究、挖掘、解读历史,从而真实地再现历史,这样才能实现藏品的真正价值。对于每一个藏家来说,不仅要做好藏品的收藏、保养,还要成为一位知识渊博的研究员,而王明青在收藏的后期阶段就担当了这样的职责。王明青说到:“收藏就是与历史对话,与文化同行。美的东西都是相通的,通过藏品折射出的美的元素和高贵的气质,只有去深入研究、思考,才能领略美的存在,才能感受到藏品的珍贵和内涵。收藏不仅仅给我带来了生活的乐趣和美的享受,更多的是引导我对历史的进一步探索和对文化的深层次思考。
收藏,更是她人生境界的升华
对王明青来说,拥有藏品就是拥有历史,拥有文化。藏品是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象征。为了众多的藏品有个“安乐窝”,她在香港这个寸土寸金之地,买了一间300平方米的书房来安置她们,并取名为“静思堂”。一件件藏品就像是她的老朋友。在采访中,王明青对记者谈到:“收藏家不同于古董商。对于收藏,我只是一个过客,在我有能力的时候我要好好保护她们,善待她们。如果下一代不喜欢收藏,我会考虑捐给国家。对于我来说,不会看重她们的商品价值,只会看重她们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只要我能养得起,就会一直养着她们。我要一边收藏,一边培养自己的鉴赏能力,还要把每件古董的文化含量、历史背景、收藏故事通过办展览、开讲座、文艺沙龙等形式讲给大家听,和大家一起分享。”
对于收藏的近5000件藏品,王明青从未转手卖过,她只会偶尔与行家们置换藏品,送给更适合收藏的人。黄胄先生的《群驴图长卷》,画面中共画了38只驴。当时黄先生在经营炎黄艺术馆,经济不太景气,作品流出后,王明青买进收藏。若干年后,价格已是天壤之别,曾有多家拍卖公司向她征集该作品,但最终都没让王明青动心出让。她说:“我记得台湾国画大师李奇茂在我的书房见到黄胄先生的这一幅精品长卷时,睹物思人,老泪纵横,因为他俩同龄肖牛,相貌相似,又同好绘画,友谊颇深。他感慨万千之余,欣然为此画卷题跋留念。所以,不管这幅长卷价值多少钱,我都会留着它,这不仅是对一位老人的怀念,也是对艺术家的尊重。”
收藏,给予她更多的是文化推广的使命
谈到收藏的归属,王明青说:“藏品来自于社会,暂时留存、保管在我这里。最后还是要还之于社会的。”她希望自己不仅仅是文化的追求者,更希望自己成为文化的传承者。我们要将中华文化完整地通过一件件具体的文物一代代地传承下去。对于收藏家而言,王明青又认为自己“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自己独自在藏室欣赏,不如建一个博物馆、办一场藏品展,大家一起欣赏。比如前不久,王明青在香港城市大学举办了“明青眼中的明清”个人收藏展。因为场地限制,她仅选择了以明朝和清朝的文物为主题,分别布置了明朝及清朝的两间文人书房,试图营造一种穿越时空以及与古人神交的对话感。展览很成功,开幕当天便来了两千多人,一个半月之内就有数万名民众参观和交流,这更坚定了她文化推广的使命感。
在收藏方面,王明青还有很多计划要实施:她想建立一个文化平台或规划一条艺术街,令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到精致高雅的艺术;她正筹备私募形式的“明青书画基金”,为专业的拍卖行和心仪的画廊提供资金运作:她要在“静思堂”的基础之上,再建立一个更加开放的文物收藏馆……做到真正的“还之于社会”。
王明青认为,收藏还是一种精神寄托和心灵的净化过程。面对藏品,也就是与历史对话,与古人神交。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都只不过是匆匆过客,“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我所收藏的藏品可以说都是当时历史的见证,这寄托了我的历史情怀。“古今多少事,多付笑谈中。”面对这些藏品,我的心境会更加淡定、从容、旷达和洒脱;在生活中,我们自然就会少一分计较,多一分宽容。那不妨就让自己的一生继续与收藏对话、与文化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