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上,展览主办单位国家大剧院、学苑出版社领导及民间文化界代表先后致辞。国家大剧院副院长杨玲女士介绍,学苑出版社和国家大剧院出于保护和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同主旨,运用各自在相关领域的资源和优势,精诚合作,适时推出“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专题展览,这次“中国蓝夹缬艺术展”就是其中之一,今后还将继续举办“秦腔”、“川剧”等展览。学苑出版社有着深厚的学术研究基础和丰富的出版成果,国家大剧院与学苑出版社共同策划系列展览,就是希望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尽绵薄之力;学苑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孟白先生表示,作为国家最高的音乐殿堂、表演艺术殿堂的国家大剧院,用专门的展厅举办“非遗”展,表明了国家大剧院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孟白社长对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中起领军作用的专家、学者亲临开幕式表示感谢。他说,学苑出版社十几年来始终致力于中华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出版了品种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图书,今后还将继续努力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添砖加瓦;为本次展览提供了图片、展品的青年学者、收藏家张琴女士介绍了自己近10年来深入浙南山区田野调查的艰辛历程,呼吁社会各界对蓝夹缬等行将消失的民间艺术给予更多关注。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研究员刘锡诚先生说,蓝夹缬既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手工技艺,又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感谢蓝夹缬实物的调查研究者和收藏者张琴女士,第一家出版了蓝夹缬著作、而今又举办这个展览的学苑出版社,以及中国艺术的最高殿堂——国家大剧院,他们积极地参加到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行列里来,把这种正在式微中的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在我们面前。举办这样的专题展览,对于开阔民众的眼界和提高民众的文化自觉,是大有裨益的事。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宋兆麟先生对此次展览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夹缬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悠久的历史,在唐代就作为国礼,现在在日本还保留着我国唐代夹缬。2010年,蓝夹缬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示名录,但真正的保护工作还比较差,学苑出版社出版夹缬的书、推出专题的展览,真正在保护上作了大量工作,影响也将是深远的。他认为,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仅仅停留在“非遗”上,不注重文物的收集,是很大的遗憾,这个展览弥补了这个不足,希望将这次经验进行推广,使夹缬以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抢救和弘扬。
据了解,蓝夹缬是中国最传统的印染技艺余绪,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在唐代盛极一时之后,其工艺设计及制作样式却渐渐不为人所知。在浙南偏僻山区,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还在使用这种以木雕版和植物靛青染料为主要工艺的、具有“化石”意义的古代印染技术;用这种古老技术染织出来的物品,主要当做象征美好生活开始的嫁妆和聘礼;最独特的是,蓝夹缬染织物图案很少使用中国传统染织物喜用吉祥喜庆图案的习惯,而是将中国戏曲人物、故事搬上了蓝夹缬。
此次展览通过数十件珍贵的蓝夹缬藏品以及深入浙南山区取得的一手调研资料,介绍蓝夹缬的传承历史、印染工艺和纹样发展。观众既可以通过昆曲、乱弹纹样从戏曲角度欣赏蓝夹缬,也可以通过民谣、传说从民俗角度了解蓝夹缬。在展览现场,还将播放难得一见的蓝夹缬印染过程纪录片,让广大参观者在欣赏蓝夹缬质朴之美的同时,能够完整、全面的了解到许多民间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