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迪安:王玉平、申玲用画笔纪录事物情状
http://www.socang.com 2010-06-18 14:58 来源:
王玉平、申玲说他们有好几年没办画展了,担心朋友们说他们都不画画了,因此要办上一个,让大家都知道他们还在认真地画着,于是有了2010年夏天他们的这个画展,也有了这两本分开出版而可称伉俪之篇的画册,一本叫《王玉平》、一本叫《申玲》。
没办展览不等于没画画。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在画的观念、画的想法特别是画的态度上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是悄然而然的,也是自然而然的。作为当代画坛老将,他们的作品曾经留给人们热烈的、表现性极强的印象,例如王玉平曾经画的那些颇有象征意味的大鱼以及赫然醒目的人物大肖像,申玲以往画的生活中的饮食男女,刻画了社会转型期中人的身份与关系,都是当代艺术中的代表。而他们大刀阔斧、浓墨重彩、性情毕现的风格,更是体现了他们鲜明的当代意识。
在这几年的画中,他们的风格基调基本没有变化,变化的是他们对生活的体察更具体实在了,将艺术之思落实到物象的情状之上,象书写日记一样,用画笔记录着他们的行旅,感受和体验。他们的目光更多地回到了自己的日常生活之中,也回到了自己的心灵世界里,画生活的片段,画眼前的小东西,画自己想到的和看到的事物,画人与物的真实状态。这样一种心平气和的艺术态度,看上去远离了承担重负的宏大叙事,但却更多的体现了当代人率真率性的意识。正是在这种无拘无束而又充满感性的表达中,生活的意味和意义以另一种存在的方式显露出来,梦幻与真实、超现实与现实、生活本身与艺术本身叠合了起来,散发出缤纷的芳香。
实际上,他们的这种进一步回归精神真实的状态是有其缘故的。王玉平的一段话值得注意:“近些年的东西,形式上、技术上丰富了,突破了,却偏偏少了撩人心绪的东西,是我们真的比前人聪明了吗,还是我们让聪明给闪着了。”申玲也说到:“令我感动的是一种朴素的东西,一种自然而然的流露。现在闹嚷嚷的艺术圈子能唤起我由衷的东西越来越少了。”正是基于这样的感慨,他们选择了更明确地走向内心的归程,更多的沉浸在书写式绘画的词语之中,也由此更真实地坦露出自己的性情。
因为他们的艺术态度放松了,他们画的笔调也更加放松了。王玉平的这批画,色彩依然强烈和率性,但色彩的结构更加自由和多变了,色彩本身的气质和意趣冲破了形象的局限,成为耐人寻味的语言;他用丙烯加油画棒的方法,保留了色块的松动感和随机性,又增添了随形而发的笔线,在滋润的色蕴中提示出具体的末梢细节,让人的视觉感受丰富起来;他的一批纸上丙烯画得充满兴味,亚光的色泽传达出极高的品质。他将生活角落中的许多小器具画得有滋有味,让人不能不意识到它们存在的理由。同样,申玲的作品也更多的增添了感性。她笔下人物特别是女性的眼神和身段,还有那些各色的植物,既是看到的造型,更是体察到的意态,活脱地刻画出生活中的个体和个体的生命。在这批作品中,她一反色彩的擅长,用素描的手法勾描眼中的见,用缓慢的线条留住了近距离品味生活与体察物象的时光。而正是在悠长的线条和淡淡的影调中,生活的光彩浮泛出来,如在午后的阳光中品尝下午的茗香。
中国古代早把画中“逸品”看成是精神的象征,在后现代主义艺术的社会学样式之后,表达事物的“状态”也成为一种新的趋势,由此看王玉平和申玲的新作,我们可以说,他们不仅没有离开画的世界,也没有离开当代艺术的世界。
责任编辑:
- 推荐关键字:范迪安 王玉平 申玲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指数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指数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