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诸多已率先出台相关鼓励扶持政策的城市相比,青岛尚缺乏私人博物馆成长的宽松土壤。
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胶州农民崔传宝收集特色农具的小院免费向市民敞开了门儿。然而,无论是老崔,抑或和老崔一样热衷收藏的青岛人,要想打出私人博物馆的招牌却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开馆“门槛”未降低
在青岛,像老崔一样想自己开博物馆的人,在今年“博物馆日”前后突然间多了起来。市文物局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她曾在一天内接到五六个关于开办私人博物馆的咨询电话,内容涉及跟老崔相仿的民俗生产生活用品、金融票据以及毛主席纪念章币等诸多种类。面对市民日益高涨的开馆热情,相关部门却喜忧参半。
据一项最新统计:目前,全国共有私人博物馆约400家,其中北京和上海就占了半壁江山。青岛个人开办博物馆的热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城市日益增强的经济与文化发展实力。但不得不承认,与诸多已率先出台相关鼓励扶持政策的城市相比,青岛尚缺乏私人博物馆成长的宽松土壤。
今年5月13日,国务院在《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社会事业领域意见》中明确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建设博物馆”。据记者了解,目前我市对于私人博物馆的具体扶持政策和方案还没有形成。政府相关部门向私人博物馆发放“准入通行证”时,并不会因其“非国有”的身份而降低门槛,许多满腔热情的收藏者因为受制于设施规模、藏品套系特色、技术、管理和安全等方面的高标准而未获准入资格。正是基于此,青岛尚没有经过文化主管部门批准登记成立的私人博物馆。
对此,相关部门的态度也很无奈:青岛私人博物馆事业刚刚起步,许多收藏者尚不具备专业水准,也没有固定的经费来源,存在滥而不精的状况。如果一味放低门槛,将无法保证博物馆的“优生优育”。
“以馆养馆”难实现
在官方暂时没有明确游戏规则的前提下,部分本土收藏者已开始自行尝试公益分享藏品的方式。裘志海的黑陶艺术馆在城阳赫赫有名,纪宇在自己的住所开放天放艺术馆,崔传宝的小院儿变成了农具民俗展,台东一家茶馆的老板则干脆把自己的奇石古玩藏品陈列于茶室中……也有不避嫌疑者先打出了博物馆的招牌——青岛汉画像砖博物馆。
但由于缺少登门参观者,不少私人藏馆都无法保证全天候的开放时间,因为开放时间越长,水电以及人力开支就越大。作为一种“非营利”、“永久性”的公益文化事业,一间场馆所需的成本花销,即便对于一个成功的企业家而言,也是一笔相当惊人的数目。相关人士向记者算过一笔账,场馆初期建设,包括库房、装修以及安保设备等,还有开业后的维护和管理,根据博物馆规模大小,每年需要几万到几十万元,有的甚至上千万元,再加上不定期的场馆翻修,很多私人博物馆就是这样最终被拖垮。
青岛汉画像砖博物馆就面临这样的问题,博物馆主人为展示5000多块苦心收藏的汉砖,特别在崂山枯桃东山租借了1500平方米的场馆,布置了11个展厅,目前馆内藏品价值已得到国内专家的权威认定,所有去看过藏品的人,都被汉砖上所呈现的一部直观的汉代风俗史所震撼。然而,博物馆却依然陷入了入不敷出的尴尬境地。
馆长杨敏告诉记者,博物馆运转资金大部分是她过去20年海外工作的薪酬积蓄,还有一小部分是靠出售拓片印刷品和为不相干的会展培训提供场地得来的。去年底,杨敏夫妇举办了中国首届汉画像砖艺术节,把全国相关领域的专家都请到青岛。据说,那次办节的所有开支,都是夫妇俩借来的。两人还自费出版了一本《中国汉画像砖精拓》,由于缺少资金,他们不得不用100多张珍贵拓片与厂家交换,书才得以出版。
青岛博物馆学会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博物馆不同于企业或其他实体,它总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比如如何保证文物安全、提供参观环境等,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这种投入的回报又微乎其微。就全国范围来看,博物馆所有经营收入能达到投入的30%就已相当不错了。可以说,要“以馆养馆”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很多私人博物馆创办者最初都对经营难度认识不足。
萌芽期亟须“撑腰”
5月26日,安徽省相关部门公布了其省内的《民办博物馆管理办法(草案)》,这在全国范围内尚属首例。其中,明确规定了开办民间博物馆所具备的条件及所能享受的政府优惠政策,500件藏品成为开馆的最低“门槛”。《办法》还规定,私人博物馆全年开放时间不得少于8个月,并能享受建设用地划拨、税收优惠、捐赠税费减免等多项政策。
业内人士认为,要让文化遗产得到最全面最有效地保护,政府必须挖掘民间力量,这也是私人博物馆存在的重要理由之一。而对于“文化遗产”的界定,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宋向光教授建议相关部门不必过于严苛,而是把范围放宽一些——“不仅仅把私人博物馆当做收藏文物的机构,还要把它当成一个社会公共物品的提供机构、社会公共财富的收纳机构,为其营造一个有利于其成长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
在安徽省相关政策出台前,不少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其实已开始自发地扮演起“撑腰”者的角色。云南昆明市的翰荣轩曾因债务缠身而难以为继,市政府已经介入,以建立股份制的方法助其发展;作为私人博物馆数量最多的城市,上海则由部分市郊旅游区与私人博物馆联合,将这些博物馆向景区集中迁移,从而形成了以博物馆丰富景区内容、借景点客流提升私人博物馆人气,双方实现互动良性发展的新模式。
青岛虽起步较晚,但已着手借鉴上海的做法。在日前举办的博物馆日活动中,市博物馆馆长刘元鸣向记者透露了国有博物馆与私人博物馆联手带动人气的发展攻略,那就是市博物馆为具有特色潜力的个人收藏者,提供规范的展馆场地和专业技术支持,使其搬迁汇聚到市博物馆,发挥博物场馆的集聚效应。
相关链接 青岛首家个人博物馆
今年5月17日,胶州市胶东镇大麻湾村的崔传宝在自家小院开张了青岛市第一家个人民俗博物馆。
在这处40平方米小院里,两米长的犁、拴着牛骨头的捻麻绳工具、三人合作的纺绳机、做鞋和补袜子的模具、刻有玉兔或莲蓬的卡花、过去当嫁妆用的瓷肥皂盒、马鞭和牛脖套……这些被老一辈人所熟知的各种用具汇集在一起。在这里,崔传宝还展示了 “压箱底”的几张纸制品,一张1985年9月2日的《人民日报》上还有“青岛烟台等地群众抗灾自救”的新闻,1979年的《社员劳动工分报告单》和1951年的《土地房产所有证》均保存完好。
据介绍,目前崔传宝自制加收集来的大大小小的民俗展品有500多件。试营业期间,一天最多能来100多个参观者。个人博物馆正式开业后,依然采取免费参观。崔传宝说,他现在有两个愿望:一是希望能有一个更大的场地,二是希望市民把家中难得一见的好展品“贡献”出来,他可以在展品适当位置做标记,或者记录在册,如果哪天市民想拿回去了,就可“物归原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