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国志展:穿越千年的历史回响 (图)
http://www.socang.com 2010-05-26 15:39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
展厅一瞥
曹嵩墓银缕玉衣
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
提鞋执镜女立俑
北京,国家大剧院水下廊道东展厅,名为“赤壁怀古——大三国志展”的展览正在展出。来自全国各地的117件(组)珍贵文物集中亮相,时间自东汉至近代,单国家一级文物就有52件。
巡展之路不寻常
北京并不是这个展览的第一站。
事实上,这是一个中日联合推出的文化交流项目,展品也是由中日专家历经3年寻访,从中国11个省市34家文博单位的藏品中遴选而来。从2008年5月到2009年3月,展览先后在东京、北海道、神户、福冈、名古屋等地举办,之后又转赴国内,在上海、武汉、良渚、湖州进一步展出。每次展示的热度都超过了主办方的预期。在日本期间,参观人数超过了100万人次,创下了中国文物展览在日本展出观众最多的纪录,引得日本多家主流媒体对此次展览进行追踪报道。
环首铁刀、诸葛亮连发弩等冷兵器,仿佛依稀可见三国争霸的烽火狼烟;宴乐、造酒、出行在墙砖上的表达,让今人对千年前生活的遐想少了些留白;陶俑、书法的艺术精神诠释着建安风骨、魏晋风度……像之前的几次展览一样,此次展览也是分作两部分,一部分以东汉末年经三国至西晋为主线的《三国志》为蓝本,展品为各地博物馆馆藏的这段时期的文物,又以兵器、政治、庄园、娱乐等为单元进行展示;另一部分则以《三国演义》为主线,展示了后人对三国的艺术创作。
被这般热捧,这些展品长啥样?
文物珍品见沧桑
最重量级的展品当属来自曹操之父曹嵩墓的银缕玉衣,为了让参观者对这件展品的了解多于铭牌上的介绍,国家大剧院还专门制作了介绍出土情况的视频在旁边的大屏幕上循环播放。玉衣是一种包裹全身从头到脚每一个部位的衣罩,其外观与真人的体形相同,专为罩尸之用,又称作“玉匣”。这款出土于安徽亳州的玉衣保存比较完整,整个轮廓清晰可辨,全身由2464片大小不等的玉片和银丝编缀而成,分为头部、上装、手袋、裤、靴5个部分,此外还附带玉枕。这种玉衣殓葬的方式在汉代尤为盛行,并有严格的使用等级,据《后汉书》记载:“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薨,皆令赠印玺、玉柙银缕;大贵人、长公主铜缕。”可是在之后曹魏时代,由于流行薄葬,这种玉衣殓葬的形式逐渐消失。
还有一件跟曹操有关的展品也相当的重量级,书法“衮雪”的拓片,它的名声是来自于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极重要地位的《汉魏十三品》。这两个字原刻在陕西汉中褒河水中的一块巨石上,高70厘米,长181厘米,隶书“衮雪”。清代罗秀书在《褒谷古迹辑略》中评价:“昔人比魏武为狮子,言其性之好动也,今见其书如此,如见其人矣。”关于这两个字的来历还有一段故事。公元209年,曹操与刘备争夺汉中失利,又错杀杨修,懊悔之余,曹操来到褒谷山口,当时正值夏秋之交,褒河水波浪翻滚,激流涌雪,曹操感慨系之,挥笔写下“衮雪”二字。随从提醒曹操,“衮”字少了三点水,曹操却打趣道:“江中之水甚矣,何须画蛇添足?”
“铜雀春深锁二乔”中的铜雀台到底长啥样?不单现场做了模型展示,还展出了从河北临漳邺城遗址铜雀台出土的龙首石构件,其前半部微上翘,眉目雕刻夸张精美,表面磨光;后半部毛糙。经考察,此青石螭首应为铜雀台转角处的角螭首,属于铜雀台装饰螭首中体量最大的一种类型。
出土于四川广汉的摇钱树也让不少参观者开了眼。这棵名为绿釉陶座铜摇钱树的展品,树座为红陶绿釉,上塑“天禄”、“辟邪”二神兽,树身为青铜质,由树干、树叶和朱雀组成,树干分6节,上挂大小叶64片。小叶分别插在大叶片两侧,大叶片分三种造型:一是桑叶状,上铸“五铢”9枚和西王母坐像、仙人骑驴、狩猎等图案;二是松柏状叶片,上铸“五铢”5枚;三是小叶片,上铸“五铢”3枚。树梢则是一只展翅朱雀。这棵摇钱树见证了东汉时候四川地区特有的陪葬习俗。
展品中还有那件在历史教科书上看得见的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这件国宝原本是成都天回山崖墓里的陪葬之物,在悬崖之上安置了1000多年之后被人发现。虽然陶俑的彩绘已脱落,但陶俑保存完好,说唱者踞坐在石墩上,上身赤裸,右手据鼓锤高举,左臂环抱一扁圆鼓,双臂带有饰物,右腿平台而脚心向外,左腿曲于圆榻上。颧高、大肚,眯缝双眼,嘴半张做嘻笑状,犹若说唱到兴起处,神态惟妙惟肖。那时的女性也同样追求时尚,这一点从持镜女坐俑和提鞋执镜女立俑就足以可见。前者面容部分已经脱落,不过,外衣上红色的彩陶颜色还有残留,此女俑头戴帽,帽上插两朵花,身着右衽广袖长裙,腰束带,左手执镜贴于胸前。后者的装束与前者基本相似,不过变成了站姿,而且面部表情比较清晰,面带微笑,眼微睁,高鼻,小嘴微张,左手提双鞋,垂于腰间,两脚尖微露。
“混搭三国”显厚重
桃园三结义瓷瓶画、长坂坡瓷壁画、五丈原皮影、文徵明手书前后赤壁赋册……历史三国之外,文学部分的展示则是以《三国演义》为题材的江湖三国,而且这些展品以明清为主,也有少数今人的木雕、剪纸、泥塑作品。
据文物学者称,三国时代从纯史学文物的角度看,可说可看的文物很少,而且并不算突出。保留下来的文物风格也基本沿袭汉代风格,由于连年战乱加上薄葬的习俗,留存至今的文物已经很少。现在关于三国的展览,都有一些模糊性,比如这次展览中,把后汉的一些东西也算作三国的文物了。
这种状况也成为主办方创新文物展出方式的一个动因,于是就有了信史兼文学的混搭方式,文物展不仅是死的历史,还需要活的故事。因此,在日本巡展的时候还加入了近年来的动漫三国人物画以及日本神户时代的关于三国故事的绢本绘画。三国确属中华文化圈比较勾人心魄的话题,建安风骨是文学史上夺人的一幕,唐宋之后,文学史家对三国的追忆也让三国时代的人物成为印象深刻的群体。而今,草船借箭、赤壁之战在小学课本中就有收录,围绕三国的各种电影、电视剧、动漫、游戏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而三国的印象,也正是在历史的三国与文学的三国中,被人们用自己的方式建构与欣赏。
|
责任编辑:
- 推荐关键字:三国志展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指数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指数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