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第3次对汕头“南澳Ⅰ号”水下考古发掘进行大型直播,汕头“南澳Ⅰ号”2号舱的文物首次出水,1号舱已成功进行加固。
昨日下午,随着水下摄像机的镜头,可以看到汕头“南澳Ⅰ号”2号舱的真面目。2号舱的宽度大概在85公分左右,瓷器仍是成摞地整齐摆放,泥沙、凝结物等夹杂其中。下午5时左右,随着吊篮浮出水面,2号舱的首批文物展现在世人面前,这些文物依然以青花瓷为主,但品种与1号舱有所不同。据现场考古人员介绍,2号舱的文物类型估计会更丰富,比如净水瓶在2号舱才开始较多出现,此外,大小套放的瓷盒也多起来。
在昨日的水下考古发掘工作中,考古人员还在1号舱安装了两个可伸缩的支撑杆,用于对1号舱的加固。汕头“南澳Ⅰ号”考古队队长孙键介绍说:一旦舱里面的东西取空以后,两侧泥的压力会把它压塌,所以必须尽快把船体的加固工作做好。
据了解,从汕头“南澳Ⅰ号”恢复打捞至今,采集出水的完整或者可复原文物累计已达近2000件,碎瓷器10几框。
在昨日的直播中,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国家级瓷器鉴定专家陈华莎发现了一种与其他青花瓷器不一样的青花小盒。这种小盒在出水文物中数量不多,但非常精美,与其他的青花瓷器比起来,它的纹饰显得更加艳丽,蓝中带紫。“这显然用的不是同一种青花料”,陈华莎解释说,这种更为“出彩”的青花料很可能是回青料,而回青料在嘉靖、隆庆、万历时候是被官窑牢牢控制的。
那为什么这些价比黄金的官窑用料,会在这艘装载着大量民窑瓷器的船上出现呢?陈华莎认为,这跟万历30年的时候,景德镇发生的一个事件有关。当时,由于监窑官的凶狠,引发了窑工暴动,窑工们火烧窑场,致使万历36年时,官窑停烧,被官窑垄断的能工巧匠流落到民间,这些珍贵的回青料很可能就是他们夹带出来的。陈华莎就此推测,汕头“南澳Ⅰ号”很可能是万历36年后的船。
涌浪卷走吊篮绳
“三点金”海况复杂考古难度大
汕头“南澳Ⅰ号”打捞船“南天顺”号船头所指方向是正东方,1000米以外是一座灯塔,灯塔周围1000米半径范围内分布着3个巨大的暗礁,这个海域因这3处暗礁而得名,当地渔民称之为“三点金”。这些暗礁只有在落潮的时候,靠近时才能看到一点点。
面对这样的海况,潜入27米深的海底,对于汕头“南澳Ⅰ号”水下考古队员是一种考验。在18日的水下考古发掘工作中,考古队员就遇到一点“麻烦”,幸好有惊无险。那天,对1号舱进行了深层文物清理,文物被装入了吊篮,考古队员下水要把吊篮和塔吊连接上,可当时涌浪太大,考古队员下水后发现,挂吊篮的绳子被涌浪给卷走了,考古队员找了很长时间,也没找到吊篮,后来应急水下考古队员下水后才成功把吊篮和塔吊连接上,文物才得以顺利出水。
汕头“南澳Ⅰ号”水下考古队队长崔勇告诉记者,这片海域天气变化莫测,海况复杂,离岸近,“南澳Ⅰ号”当时很可能就是触礁沉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