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把家中的宝贝拿来让专家鉴定真假。
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 佛山昨举行第三次文物普查成果首展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佛山已进行完毕。昨日,在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佛山市在石湾陶瓷博物馆进行了第三次文物普查成果的首展。据介绍,佛山从2007年开始的第三次文物普查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029处,新发现1592处。在新发现文物中,有历史久远的五代时期寺庙、宋代名人古墓葬,也有当代有历史价值建筑。佛山博物馆有关负责人表示,这批文物在普查当中被发现、记录,将有利于下一步采取保护措施,避免其在不为人知的情况下泯灭消失。
古迹
禅城:石湾公仔古灶现仅存一处
禅城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以来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08处,其中新发现118处,消失文物28处。
据介绍,同庆灶是此次禅城调查登记的最有代表性的文物之一。位于石湾新美术陶瓷厂内的同庆灶,始建年代不详,1957~1958年在“黑白釉古玩龙窑”基础上,由石湾著名龙窑建造匠师蒙湛设计改建而成,当时称为“新灶”,2001年易名“同庆灶”,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将其命名为“现存唯一石湾公仔古灶”。文物部门表示,它是明代以来唯一现存烧制石湾公仔的原发灶,被称为“石湾公仔第一窑”。
南海:发现中国水上丝绸之路一处起点
民乐窦是此次文物普查南海一处较有代表性的古迹。据介绍,南海在文物普查中新发现361处文物,其中民乐窦位于西樵民乐村,始建于明末,清光绪四年重建。专家介绍,窦即窦闸,是一种水利设施,用于防涝和灌溉。民乐窦建在河涌上,也起到桥梁作用,上能通车,下能行船。
据介绍,民乐窦之所以有代表性,因为它反映了西樵丝绸业发展历史的沧桑,当时,民乐是广东最大的丝织品集散地,各地丝织品云集于此。民乐窦旁的码头也被誉为“银船码头”,被认为是中国水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直到抗日战争时期,民乐窦才逐渐败落。
另外,始建于五代天宝年间的南海里水的西华寺遗址,也是这次普查中较为重点的文物。它是南海目前保留最早的有确切纪年的历史建筑遗址。
高明:高速公路为明代水利设施移位
“高明的罗塘陂,是这次新发现文物中最有代表性的之一。本来有一条高速公路的路桩准备建在这一古迹上,在文物普查发现这处文物后,这条高速公路在此移位了几米!”佛山市博物馆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记者了解到,罗塘陂之所以特殊,不光是其建设时间早,建于明永乐年间由当时任朝中御史大夫的严显回乡奉旨组织村民兴建。而且,罗塘陂现在还在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高明地区颇为庞大而少有的古代水利工程。
据介绍,高明此次普查到的文物古迹,相比其他各区,有不少都更具有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其中,位于高明区更合镇的宋朝刑部尚书谭虔翁夫妇合葬墓与宋朝江西提刑按察使谭惟清夫妇合葬墓就是其中之一。专家表示,两座合葬墓建于宋代,曾于清代、民国修葺。在整个珠三角,时间远至宋朝的名人墓葬也非常稀少,而高明的这两处宋朝墓葬,保存还相当完好。
顺德:发现顺德唯一先秦遗址
顺德此次新发现文物在五区中最多,达524处。其中,左滩村麻祖岗遗址的发现填补了顺德早期历史的空白。这是顺德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处先秦遗址。据专家介绍,左滩村麻祖岗遗址位于顺德龙江,经初步勘探,发现有殷商时期的文化层,同时在遗址表面采集到一批殷商时期的陶器残片和石器,以及少量汉代陶网坠、宋代至明清时期的瓷片。
隐忧:
60余处文物古迹消失
尽管这次发现了近1600处文物,但有关部门调查也发现,自第二次全国普查以来,佛山各区消失的文物古迹总数也达60余处,其中,仅禅城消失文物就达28处。
据了解,这些文物建筑消失的原因,除风吹日晒岁月侵蚀之外,也有的是因为土地开发、旧城改造、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原因。佛山市博物馆有关负责人表示,第三次文物普查新发现1592件文物,将有利于对它们今后的保护。
在对重要文物出资保护的同时,在顺德,目前已将新发现文物进行GPS定位,定位之后的数据还与城建部门联网,这样在城市建设中,就能够尽量避免对这些文物古迹产生破坏,延续其历史存在。
今日到三水博物馆
免费鉴宝
今天,三水区博物馆将举行“广东省收藏家协会陶瓷专业委员会捐赠藏品展”,展出156件(套)藏品。广东省收藏家协会陶瓷专业委员会的专家将为市民进行免费鉴宝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