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书谭第六回雅集走进津门探讨当代书法评论机制
http://www.socang.com 2010-05-04 10:31 来源:浙江在线·世纪美术北京
当下书法批评几乎没有脱离以下两个怪圈:一是有“评”无“批”当好人;二是滥“评”糊“批”囫囵人。凡此种种,当代书坛尤其缺失学术性和前瞻性的书法批评,更亟待建立健康、科学的书法评论机制。鉴于此,4月22日,中国得一书画院组织首都部分书法家、评论家得一(邹正)、梁永琳、彭一超、张瑞田、严学章、虞立新走进天津,举行了第六回燕山书谭雅集。中国书协理事、人民日报海外版文艺部主任梁永琳主持了本期雅集。大家围绕当代书坛如何开展书法评论进行了深入探讨。
近30年来,我国书法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然而那些抬轿式、功利性、吹捧性的书法评论大量充斥着各类相关报刊、书法展览前言、书法出版物序言和研讨会中。真正的书法批评上不了台面和大雅之堂。回眸我国现当代书法评论史,能唤起记忆的是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官方介入并持续多年的“兰亭论辩”,的确彰显了那个时代的求实精神和学术风气,虽然非严格意义上的书法批评,但对推动书法评论的发展意义重大。之后再也没有看到这样影响持久、波及面广泛的书法评论事件。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前期,书坛展开了一场对“广西现象”的全国性评论,褒贬参半;进入新世纪初,在书画专业媒体的推动下,书坛刮起了一场持续对“流行书(印)风”和之后转为“艺术书法”的讨论,褒少贬多,影响广泛。进入新世纪以来,散兵游勇似的书法批评未成气候,书法批评渐趋式微。
大家认为,面对已成气候的世俗的人情化、功利化、官本位化的社会压力,书法评论,特别是书法批评开展起来举步维艰,除了社会风气、相关体制使然,批评家本身缺乏讲真话、讲实话的勇气。尽管我们很难达到季羡林所说的“真话不全说,假话全不说”的境界,但是评论家们要勇敢地从良心出发,秉着善意、客观、公允的立场开展评述,拒绝在时下一些“快餐式”的研讨会上随意轻率、不负责任的发言。提倡会前严谨深入的调研撰述,提倡学理性、逻辑性和严肃性的批评。净化当代书法评论的生态环境。
责任编辑:
- 推荐关键字:当代书法 评论机制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指数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指数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