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几个周末都在深圳古玩城的同一个玉摊上看到一块和田玉雕件,重量超过1.5公斤,大家在把玩之后却又都一致地表示惋惜。何也?原来,这件东西虽系和田山料染色,但从所雕“凤穿牡丹(又叫凤戏牡丹)”来看,玉质竟然出奇的油润,白度、净度也相当不错。只是由于外面染上了红红的“血腥色”,加上雕工确属一般(大多数情况下,染色料不仅很难唤起大师们的创作欲望,还容易使大师自贬身价,因而绝少有成名的师傅愿意接单),在摊上一摆数月,开价1200元却几乎无人还价,老板很是郁闷。
有一天,我和老板讨论起了“改造”的话题:料子前面虽然雕开了,但背面却原封未动且比较平直,老板于是突发奇想,打算把前面推掉,用后面的料子做两块“平安无事”牌:“好牌子卖上千没有问题的。”仔细一比划,却发现了两个问题:做两块大牌子吧,不仅料不够,而且从进光看,中间部分厚度不够,不支持;而做一块大牌子或者两块小牌子不仅“溢价”不多(相对于目前的雕件而言),还必须得冒背面玉质不如前、存在绺裂、水线等几大风险;再一个就是,背面整块料的中间部分有指甲盖大小的一块墨,也就是说,这是一块青花料,只不过其黑色部分较为集中并且面积不大而已(这也正好印证了其玉质何以油润——行内有一句话,叫做“青花墨玉出羊脂”)。虽然只是一小块墨,但真要把它做到牌子上,肯定会影响质量与卖相。于是,“牌子方案”几经讨论,最后不了了之。
后来几位玉友又几次提到它,这件雕件也不断地在人们手中反复传看,但大家都没有想出更好的妙招能使这件东西“起死回生”,众人的兴趣也就逐渐淡下去了。
上周末再去古玩城,无意中却发现那块料“失踪”了。打听之下,老板顿时显得很激动:咱们都傻啊!人家拿这块料去做了一只手镯,那成色,啧啧,差不多到羊脂了!有人开到5000了,可人家根本就不卖!
原来,我们在讨论这块料子的“修改方案”时,那位后来的买家则默默地在边上观察+侦察,但他当时并没有流露出购买意图,更没有贸然出手,而是等我们对这料子的“热情”渐渐冷却后,才还价800元将其收入囊中。东西一到手便直奔相熟的加工厂,找师傅将前面的雕刻部分切下来,并且牡丹是牡丹,凤凰是凤凰地一分为二;将剩下的部分推平一看,一如自己的预想,刚好一只手镯的料子!而墨色部分大致居于手镯中心,直接作为手镯芯去掉就是了,那点黑墨竟然不会产生任何影响;料子中心部分确实比较薄,但做手镯需要的料子只是边上的一圈,而这一圈料不仅足够,而且上好!
手镯坯样刚出来,还没有打磨抛光呢,当即就有也是来厂加工的一位玉商看上,开价从3000元步步高升到了5000块,镯子的主人仍不动心;倒是那牡丹、凤凰外加镯子芯以及边角料他倒毫不吝惜,以800元的价格“抛售”而出——当初的“主角”,如今的“边角料”已收回成本,到手一只难得一见的高品位手镯,心里的痛快劲就别提了。
听完老板的讲述,大家都很感慨,认为最初的“牌子方案”形成了一个无形的框框,禁锢了大伙的思维。要在平时,考虑一块大料的加工一般会首选手镯,这次怎么偏偏就“跑偏”了呢?
在古玩城,谁都想捡漏,但真正捡到漏的人能有几个?这位玩家不过比别人多了一分思考,甚至可以说仅仅动用了一点“常规思维”而已,但就是这多出来的“一点”,不仅实实在在地证明了“漏”不仅有,并且可以毫不费劲地“捡”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