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已经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如今,二三十岁的“80后”也开始怀旧了。
记者昨日调查发现,不仅是小虎队的歌碟,像发条青蛙玩具、回力运动鞋、搪瓷杯、麦乳精等曾经存在于几代人记忆中的怀旧商品,又开始在市场上“大行其道”,“怀旧消费”已经被激活。对此,专家称,怀旧消费打的是一张文化牌,也是一个行业内的转型升级。
怀旧个案:
网店出售个人出生日报纸
“朋友收到我的礼物后,直说我太有才了,其实有才的是掌柜。唯一遗憾的是直接将礼物寄给了朋友,自己还不知道是什么样子呢!”昨天,网友“小小”对记者说。原来,在朋友4月10日这天,她在网上为朋友买了一份礼物——生日报纸,也就是朋友出生当天的报纸。
昨天,记者顺着“小小”提供的网址,找到了北京这家“魅力生日报”的网店,该网站专门出售个人出生那天的原版老报纸。报纸有很多种,包括《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大公报》等40多种老报纸。
据店主介绍说,这些报纸都是专人从全国各大图书馆找来的,然后经过熨平加工后,再加上一张透明保护膜和收藏证书,并贴上防伪标签,就能卖30元钱。“这是裸价,如还需要另外包装则需加钱。不同的款式包装,价格也不一样,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
“60年代的报纸,经过这样包装加工后,最高可以卖到700元人民币,我们店是不还价的。”店主说,该店所提供的每份报纸都包括当天这份报纸的所有版面。报纸品种不同,年份日期不同,版面也不同,以4,6,8版居多。
怀旧原因:
“小虎队”复出点燃导火线
这股“怀旧消费”旋风,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起刮起的,但春晚“小虎队”的复出,无疑是一根导火索。“自从小虎队要上春晚的消息一传出,小虎队的音碟就开始动销,以前这种专辑的销量很少。”杭州音响制品公司负责采购的李小姐介绍,春晚过后,小虎队专辑成了热门货,春节以来的一个多月时间里,该公司已经补了五六次货。
不过,小虎队专辑的热销只是“怀旧消费”的一个缩影。打开淘宝等购物网站就会发现,曾一度消失在人们生活中的怀旧商品又开始在网络爆发,十几年前曾经流行过的吃的、用的、穿的,只要你能回忆到的,几乎都能买到。
在一家名为“吃在80后”的网店里,有114种怀旧食品出售:酒心巧克力、水果口味跳跳糖、话梅夹心棒棒糖、麦芽粘牙糖等等,每种零食都能唤起温馨的儿时回忆。记者发现,这些产品的交易量还真不少,一种麦芽糖,1个月成交120笔;1元一盒的华华丹1个月成交53笔;一种奶宝糖,1个月成交76笔。
怀旧群体:
“80后”是消费主要人群
“一切从那本英语书开始的,那书中的男孩名叫Lilei,身边的女孩名叫HanMeimei,还有Jim、Lily和Lucy……”对于绝大多数“80后”来说,李雷、韩梅梅、林涛、露西等名字都不陌生,最近,这首名为《李雷和韩梅梅》的怀旧歌曲成了不少年轻人的手机铃声。
李雷和韩梅梅都是虚拟人物。他们都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在上世纪90年代出版的初中英语教材中,安排的英语对话人物。那时的中学英语教材还“很中国”,起的人物名字都是中国化的。
如今,“80后”大都结婚生子,也激发了年轻的怀旧族们的消费欲望。“‘80后’是这些老牌产品的主要群体,如今这似乎已成为一种时尚了,为此我们扩大了怀旧产品的展示货架。”一家网店的店主王先生这样说。
据了解,这首歌的演唱者徐誉滕也是“80后”。去年9月,他在火车上翻杂志时发现一篇关于“李雷和韩梅梅”的文章,于是就创作了这一首怀旧的歌曲。
记者采访中发现,李雷和韩梅梅热从2005年开始发端,李雷和韩梅梅不断被网友所发掘,出现了各种以“李韩”为名的乐队、文化衫、漫画、网络社区、商标、贴纸、作业本等现象。
分析
怀旧是行业内的转型升级
记者注意到,怀旧商品单价普遍不太高,有时候商品的价值还没有邮费贵,但仍有不少顾客愿意购买。查看一些网店的成交记录,有的订单只购买1元1个的铁皮玩具,而运费却要6-10元。由于不少怀旧商品也是出口商品,还吸引了不少在国外的怀旧网友来购买。
“怀旧商品的价值不能单纯以价格来衡量,顾客更看重商品带来的怀旧意义。”杭州河坊街一家工艺坊的老板这样说。怀旧消费商机应当成一个产业来打造。
“其实,怀旧消费打的是一张文化牌,现在全国都在提转型升级,杭州也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我想,怀旧也是文化创意产业的范畴。”浙江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凤进副教授说。
他还认为怀旧也是一个行业内的转型升级。举个简单的例子,原来的解放鞋都很老土的,有人觉得这里有很多时尚元素,他把鞋子拿回去改进,材质换一下、加一些色彩,结果就畅销了,一双几块钱的解放鞋可以卖到几十美元,这就是转型升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