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主讲人 书画鉴定专家 吕立新
2010年3月4日,由我为央视《百家讲坛》栏目主讲的7集系列节目“水墨齐白石”经过半年多的筹备,被安排在阳春三月国家“两会”召开的黄金(1153.90,-8.30,-0.71%)时期播出。细心的观众不难发现,近一段时期作为深受大众喜爱的名牌栏目,《百家讲坛》在节目安排上可谓是用心良苦。先是著名女作家毕淑敏老师讲“破解幸福密码”,接着是几次登坛的鲍鹏山讲“孔子是怎样炼成的”,在我之后更有曾在《百家讲坛》引起巨大争议的知名学者刘心武讲的“红楼梦80回后真故事”。夹在这些重量级的节目中间,“水墨齐白石”无论从题材形式还是到主讲人,对观众来说,都可以称得上是新面孔。只是这样的“新”,被栏目组以巧妙的播放时间安排,在观众熟知的学者以及经典讲座之间,承担起了《百家讲坛》期盼许久的“重”来。因为,“水墨齐白石”是栏目创办九年多来首次涉及到的民族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个领域——美术题材。
熟悉中国近代美术的朋友都知道,齐白石是中国近代画家中最难讲的,这是因为其生活经历曲折,艺术风格前后变化太大。但是要想推开“中国近代美术系列”这扇大门则一定是从白石老人开始的,因为他老人家是中国近代美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在“水墨齐白石”的开篇中,我没有从白石老人的生平开始,而是用了一个当下的真实故事,讲的是一位从事房地产行业的藏家花了将近一亿元人民币陆续收藏了100多幅齐白石作品,结果全是赝品,有些甚至还是来自北京潘家园的地摊货,最多不过值三、五十元人民币。巨额的价格及心理落差,马上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令听者乍舌,我沿着人们目前普遍关注的艺术品收藏这条跌宕起伏的脉络,将观众一步一步带到了所要展示的白石老人的世界中去。
录制《百家讲坛》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因为你要面对的是全国的电视观众,众口难调,但人们会不约而同地以易中天、于丹的标准来衡量新的主讲人,时至今日我有时还能忆起录制节目之初所感受到的压力。
2009年4月,我刚刚写完一本关于齐白石的著作,一次偶然的机会与《百家讲坛》取得了联系。其实,在此之前,节目组早有为白石老人立传的想法,也曾先后请过几位研究齐白石的专家进行试讲,但都没有成功。于是,在北京一处幽静的会所,我面对一台小DV进行了第一次十分钟的非正式试讲。我选择了一段齐白石和梅兰芳交往的故事,由于是第一次接触这个栏目,不清楚其定位以及需要的风格,所以这次试讲讲得完全没有感觉。
栏目编导从这次不成功的讲演中,认定了我“登坛”的可能,于是又有了一个月后在《百家讲坛》节目组办公室的第二次试讲。为了准备这次试讲,我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反复观摩了《百家讲坛》其他学者的讲课风格,并不断修改自己的讲稿,将戏剧性的冲突一点点地加入进来。这次试讲后,编导们脸上露出了笑容,但我却并没有感到丝毫轻松,我知道接下来面对摄像机的讲解要求将会更高,演播厅的压迫感以及在摄像机前的讲课和平时在大学课堂完全不同,稍有分神,便会被记录下来。
又过了一个月,我接到正式试讲通知,这次安排在《百家讲坛》的演播厅中进行,现场还有许多观众。这次试讲,也是决定“水墨齐白石”能否真正录播的最后一道关卡,录制完的节目将上报审批,通过层层审查后方能决定是否开始正式录制。以往很多试讲的学者、教授,许多都在这道关卡前止步。
令我没有想到的是,40分钟的讲座话音刚落,现场便有观众大声喝彩“讲得好!”甚至有人大喊:“《百家讲坛》的一颗新星!”。事后编导对我说,当录像带送审时,一向苛刻的主审领导,仅仅看了10分钟,便决定通过。
从试讲到现在已经将近一年时间了,7讲的“水墨齐白石”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令人始料不及,有人说我是正在如火蔓延的“齐白石现象”的缔造者,也有人说我是目前最畅销图书的作者,面对鼓励,我非常清楚:大家的掌声并不是在为我喝彩,而是送给通过我的表述,将精彩人生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的白石老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