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问题是:“民间收藏是怎么进行的? ”千百年的收藏史,包括皇家收藏、文人收藏和民间收藏三个层面的收藏史。其中文人收藏是主要的层面,文人收藏是收藏史的主体。文人收藏对于收藏的审美原则和方向的确立,对于历来的文物古玩的身份确认,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文人收藏带动和影响着整个收藏史的发展。皇家收藏显示的是一种皇家的文化品位和文化统治的权力。但是即使在出现了宋徽宗这样的艺术家帝王的时代,皇家收藏也明显受到文人收藏的影响和推动。曾经有文章质疑王世襄有关明代家具的收藏,认为他收藏的明代家具多不是皇家所用,所以不能作为明代家具的标志性文物。这篇文章出现的误区,就在于不知道文人收藏其实是历来收藏的最高层面。那么民间收藏呢?不必回避,民间收藏是一个肤浅的层面。历来的有关民间收藏的记载很少。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民间收藏历来不被重视。民间收藏难以获得文人收藏层面的引导,甚至得不到认可,审美和趣味方面往往存在明显、甚至致命偏差。民间收藏的现实状况是,民间的收藏者带着“喜欢”和“投资”的愿望形成自己的群体。他们付出了金钱和努力,甚至是许多金钱和许多年的努力,往往收藏到的是赝品和劣质品。往往在自以为梦想成真的时候,成为受害者。在专家提醒美梦成空的时候,还埋怨专家走眼。因为美梦都愿意长久。因为“期待”不相信风险。既然有人收藏可以致富,这个人凭什么就不是本人呢?这是 “投资”惹的祸。民间收藏要少两个字,那就是“投资”。
那么 “民间收藏又会往哪里去”这个问题,用“喜欢”两个字就可以回答。“喜欢”两个字,也是民间收藏从娘胎里带来的。人的审美需要是与生俱来的。人和物的联系也是与生俱来的。传说中的八仙过海,落实在艺术表现上,譬如瓷器上的青花描绘,就有明八仙和暗八仙两种。明八仙画八个人,暗八仙只画八仙随身带着的八件东西。还譬如米芾拜石、黛玉葬花、诸葛亮羽扇纶巾、李白斗酒诗百篇,都传说着人与物的亲密关系。民间收藏可以有自己的审美原则和方向。民间收藏其实是以“喜欢”为前提的人和物的美妙联系。因为喜欢,就可以收藏。因为文化背景、人生经历的不同,民间的收藏比文人收藏带有更多的主观性、随意性和个体性。书画不必是大师名家的,瓷器不必是官窑、经典的,家具不必是明清的、硬木的、苏作的。甚至书画只是祖辈传下来的,瓷器只是朋友送的,家具只是自己用的。有亲情、友情和自己的感情在,就喜欢就收藏,收藏美好人生的一部分,过去和现在岁月的一部分,就是民间收藏的本来意义。再譬如,玉是美德的象征、传统文化中强调的君子的佩戴,也就成了民间喜欢的收藏。藏玉到了民间,就不是文人收藏所谓的夏商周三代的文物了,而只是自己喜欢的那一件了。是不是良渚文化,是不是和田玉,都不重要。内心的美好和满足感已然让人动容。 “‘喜欢’就是老师”,这句话天经地义。民间收藏最终也能走出一些文人收藏层面的收藏家。他们的收藏经历,已然和天然呈现着民间收藏的不会湮没的真情和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