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的抗日斗争(油画) 200厘米×400厘米井士剑 夏 阳 许一男 颜廷青 张 坚
上世纪30年代,日本人在台湾的统治已经稳固,原住民对于日本侵略者的反抗多为零星抗争,而非1937年抗战爆发后中国大陆的那种全面抗战。日据时期,台湾抗日斗争持续不断,是一个非常纠结的过程,虽然星星点点,但始终处于抗争的状态。在创作这幅作品的时候,必须顾及到这个基本的历史事实。我们构思的出发点需要落到某个具体抗日事件,但又不能让作品局限于这个事件的史实性。
台湾抗日斗争是有一些代表性事件的,“雾社起义”就是其中之一。我寻求把“雾社”事件提升到艺术层面上加以处理。另外,我特别强调了原住民的抗日。就我了解的史实,日据时期,台湾原住民对于日本侵略者的反抗要大于其他族群。绘画手法上,我尽量展现一些台湾特有的植被地貌,抗日烽火仿佛自然地从这块土地上生发出来。我力求改变过去常见的历史画的做法,不去特意地突出个体人物造型,而是让这些抗日志士融贯在一起,并且,着力突出与养育他们的这片土地之间的血脉关联,幻化为一股强大而统一的力量。
在这件作品中,也保留着一些标志性的和英雄的元素,只不过,不像传统历史画那样,重点着眼于某一个、某几个英雄人物的塑造。
历史画在新中国成立后基本上形成了一套固定的表达模式,这种表达模式对当下从事历史画创作的画家而言,既是一种参考也是一种束缚。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基本上是一篇命题作文,当然,也是一个很好的创作平台。不管怎么说,历史画今后也还是会有的,只不过它的艺术形式会变得多种多样。现在的历史画,基本上还是延续了法国古典主义的绘画风格。
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画”,泛指描写特定的事件或故事的绘画作品,是带有某种社会性视野的。如何认识传统,如何突破传统,可能是历史画所面临的最根本的问题,但是艺术家的风格在历史画创作面前是处于从属地位的,从事历史画创作的画家可能会带入自己的风格,使得画作与史实产生一定的出入,这是一个矛盾,但不可能要求每个艺术家呈现出来的风格都相同。
为什么我们会选择《阿里山的抗日斗争》的主题,而不是简单地构架一个历史事件?我想,还是跟注重表现真切“历史感”的追求联系在一起的。画面上的那些抗日的阿里山原住民,他们都是不具姓名的,这就不像画郑成功,显然不是在塑造一个具体的英雄人物,这里面贯穿了一种特定视觉表达方式。从这件作品的创作角度来讲,我们认为,透过这种手法,可能会让画面产生一种更具真实感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