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谷台遗址全貌(武山县文物局供图) |
傅家门所出鲵鱼纹瓶(武山县文物局供图) |
■甘肃兰州 王文元
大凡名人名物的诞生,总是被人们有意无意地沾染上些许神秘色彩。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的起源更是重重迷雾。不久前,笔者与文物专家一行,来到甘肃省武山县种谷台,从一个奇特的鲵鱼纹上,探寻从鲵鱼到龙的演化过程。
1972年,考古人员在傅家门村边上的种谷台发现了一件彩陶瓶。这个5000年前的彩陶瓶,上面画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变体鲵鱼纹,它被认为是早期龙形象的图案。5000年前的鲵鱼纹瓶传递着什么信息呢?
种谷之台
种谷台是一块高出公路3米的台地。站在台上,眼前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平地,正处在两山一河形成扇形的出口上。这里河谷宽阔,植被较好,想必为先民们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
下种谷台穿过傅家门村,就是榜沙河了。“榜沙河和漳河是渭河上游最主要的水量来源。”武山县文物局局长张耀德说,而渭河则是中华先民早期栖息地,伏羲就诞生在这里。
鲵鱼之纹
种谷台自然是种谷子的台子,那么究竟是哪位先民在这里种过谷子呢?我们站在高处试图寻找先民留下的蛛丝马迹,然而年代久远,空旷的田野只有一道道的田埂。“唯一能确定的是从5000多年前至今,种谷台及其周边一直有人类活动。”张耀德说。
种谷台遗址最早的文化类型是属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晚期(距今5500年-4900年),其后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在这里薪火相传。走在种谷台上,彩陶残片随处可见,文化遗存堆积厚达3米,我们在田野里找到了大块的彩陶残片。种谷台曾有两次重大发现:第一次是1972年发现鲵鱼纹瓶;第二次是1991年至1993年发现了带有刻画符号的卜骨,这在中国史前考古领域内属首次。
最值得一提的就是鲵鱼纹瓶。“这是一只充满了神秘色彩的鲵鱼,它弯曲着身体趴在彩陶瓶上,为了追求夸张效果,先民们将它的身体画成了宽大的弯月形,身体上被画出八只足。”同行的西北师大的漆子扬说。
无独有偶,甘谷西坪也曾征集到一个鲵鱼纹瓶。这个瓶子龙形要比种谷台的形状简约得多。这是一个高达40厘米的图形,绘制在一个高80厘米的罐子上,先民施展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了想象,给鲵鱼龙以人的色彩,头部如同一个婴儿的面孔,眼大而有神,4只爪子憨态可掬,表达了先民人神合一的思想。两地的鲵鱼纹给我们传递了同一条信息:简单的图案走向复杂,憨态可掬的造型转向神秘。
龙之起源
我们在田野搜寻到了一大堆彩陶残片。张耀德讲,“整个种谷台遗址的面积大约50万平方米。除了带刻画符号的卜骨外,还发现了房址、祭祀坑等等,共出土文物近2000件。”这些残片见证了原始先民在这里的生存状态。同时也说明一个问题,5000年前,这里气候适宜,水量充沛,不仅养活大量的先民,他们还在此过着渔猎农耕的生活。鲵鱼又名娃娃鱼,至今在甘肃天水市的曲溪林区中还有,当时或许是先民重点捕捞的对象。张耀德说:或许在种谷台就生活着一个捕捞鲵鱼、视鲵鱼为守护神的部落。他们把富于神秘色彩的鲵鱼纹画在彩陶上,作为祭祀崇拜的对象。
漆子扬认为:“伏羲是父系氏族部落的一个首领,生活在大约距今5000年前。”这时正是氏族部落融合的时期,作为部落首领,伏羲很聪明,他领导人们制嫁娶,教民渔猎,画八卦,造琴瑟,定官职……随着伏羲部落的壮大和迁徙,他们逐渐吞并许多弱小的部落。为了笼络人心,伏羲就把各个不同部落的图腾整合在一起,逐渐创造了龙的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