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张天琚 图/文
2009年12月9日出版的《收藏快报》的“考古发现”版上,看到一条消息:说的是“近日,在四川省绵阳市文物局地下室里,25匹‘潜水’多年的西汉漆木马重见天日。”消息还说到:“由于这批文物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吸入了大量水分,出土后文管部门不敢晾晒,怕其变形开裂,之前只能长期浸泡在水里。”这让我一下想起了朋友家中长期浸泡在水里的一件汉代木雕说唱俑。
这件汉代木雕说唱俑(图1-图3),身高59厘米,属于同类站立式俳优俑中最高的一种。据笔者的考证,这件汉代木雕俳优俑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唯一的一件极其珍贵的古代木雕说唱俑艺术精品,是研究汉代民俗和木雕工艺的珍贵史料。其文物价值和经济价值都是极高的。
说唱俑,亦称说书俑、俳优俑。最早的记载见于墨子《耕柱篇》“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俳优”在古代是指演滑稽杂耍的艺人。这件汉代木雕说唱俑与四川同时期陶质说唱俑相比较,除质地不同外,形态和风格完全一致。
汉代的俳优表演有说,有唱,有乐,有曲辞, 他们以聪敏机智的口才,演唱史诗和民间传说,秦汉时代,宫廷盛行畜养俳优之风。据刘向《说苑反质篇》记载,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修离宫数百所,倡优成千。” 《史记滑稽列传》:“优旃者,秦倡侏儒也。善为笑言,然合于道。”这里的优旃是秦始皇时代宫中的名优。据《汉书徐乐传》载,汉武帝时,“俳优侏儒之笑,不乏于前。” 据东汉桓谭《新论》:“昔成帝时,余好为乐府令,凡所典倡优伎乐,盖且千人。” 司马迁说“汉之兴自蜀汉”(《史记 六国年表序》);诸葛亮说“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成帝业”。由此足见秦汉四川的富庶与强盛。于是,至汉,乐舞之类,百戏之属,风行于巴蜀民间,便是顺理成章的了。
在四川的两汉墓葬中,出土了较多的反映汉代民间艺人现实生活状态的陶质说唱俑,其形态和风格可分两类:一类为站立状(图4),一类为坐姿状(图5),站立者穿着绲裆裤(一种大裤管、浅裤裆、低裤腰的演出服装)挺着肚子,露着肚脐,神情飞扬地持着鼓,拿着棍,以极其夸张的面部表情和忸怩的姿态,踱步而行,时而击鼓舞蹈,时而说说唱唱,神态之滑稽可笑,动作之令人捧腹,实在是叹为观止!
四川出土的俳优俑数量不大,其中,尤以形体超过六十厘米、展现手舞足蹈、持鼓说唱形象的为最稀少。恰恰是这种最为稀少的说唱俑充分体现了四川汉代陶俑的最高工艺水平,是四川汉陶中最具活力、最具表现力、最具代表性的精品力作,堪称国宝级文物。
此前,四川最著名的是一件出土于四川成都天回山崖墓,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原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击鼓说唱俑”。这件“击鼓说唱俑”,灰陶制,高55厘米,制作于东汉时期,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这件汉代陶制艺术精品为中国古代雕塑的经典之作,曾被评为中国最佳吉祥物之一,其图像被收录在教科书中,同时也被《故事会》注册为刊徽,其艺术魅力和社会影响,给人们曾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说唱俑不愧为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代表标志之一。 2007年春拍,上海崇源国际拍卖(澳门)有限公司在推出的一批中国高古陶器拍卖品中,有一件典型的东汉说唱俑,估价为80万至100万港元。此前,海外另一拍卖公司也曾高价拍卖过四川东汉陶质说唱俑。
这件这件汉代木雕说唱俑由于久藏潮湿地下,吸入大量水分,木质已朽,但可能是使用优质楠木的缘故,质地朽而未腐,木纹犹存,艺术形象依然生动感人。
前面所述陶制“击鼓说唱俑”,硕大头部,缠裹头巾,满面皱纹,赤膊跣足,席地而坐,环抱圆鼓,高扬鼓锤。他得意忘形、手舞足蹈、神情激动地夸张表演,给世人展现了一幅热情、乐观、充满生命活力和幽默感的艺术形象。而笔者所见这件汉代木雕说唱俑,由于造型凝练、刀法熟练流畅、线条清晰明快、细微精道,其艺术感染力不仅令人赞叹不已,而且,又给世人塑造了另一种令人回味的艺术形象:那似有麻子的圆脸、笑眯成缝的双眼和和上唇豁缺的歪嘴,活脱脱地把汉代一个有生理缺陷的肥胖“俳优”饱经风霜的演出经历和乐观、苦涩的心态展现出来了,给我们留下了可贵的人文想象空间。
(图2)
(图3)
(图4)
(图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