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睡八百年——南海Ⅰ号的文物外价值
http://www.socang.com   2010-03-08 12:35   来源:

      南海Ⅰ号的发掘工作关键不是快,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说:“意大利庞贝遗址挖了150年了,人们并没有给它制定一个时间表,至今,庞贝遗址有三分之一还没有挖。


2009年12月24日,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在广东阳江海陵岛的十里银滩开馆,这个充满现代建筑风格的博物馆的主要建筑就是水晶宫,里面躺着一艘八百年的古沉船。前来参观的法国领事夫人兴奋异常地说:“我感觉自己好像钻进了大鲸鱼的肚子里。” CFP/图

南海Ⅰ号出水了金手镯、金腰带、金戒指等黄金首饰。这条鎏金腰带长1.7米,鎏金手镯口径大过饭碗,粗过大拇指,可以肯定的是,它的产地不在中国。 铜钱、铜环与铁器则是迄今为止南海Ⅰ号发掘出的文物中更为多见的品种,根据专家分析,其中的铜环是半成品,属于出口深加工。CFP/图

      南海Ⅰ号让广东阳江的海陵岛出了名。2007年,沉船进宫轰动了整个小岛,全世界的媒体都来到了岛上,中央电视台进行了现场直播。2009年底,博物馆开馆的焰火中,博物馆附近一家杂货店的店主说:“南海Ⅰ号进宫后,房价都涨到一万多了,北京人都有来我们这里买房。”

      “泰坦尼克号是一个现代铁船,潜水员可以钻到里面去,就像《泰坦尼克号》开头,有人在船舱里拿着手电来回晃。‘南海Ⅰ号’是在淤泥里面埋着的,船舱里都是泥巴,根本钻不进去。”曾参与南海Ⅰ号发掘工作的水下考古专家张万星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没有这些淤泥的话,也就不会有今天的南海Ⅰ号了。”张万星说,淤泥是珠江口以西的泥沙冲积过来的,随着水流飘过来,因此泥沙非常细,很快给船身铺上了保护层,提供了厌氧保护——就是在缺氧的状态下,船身及文物得以保存至今。

      张万星现在是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副馆长,参与了2001年开始的南海Ⅰ号历次发掘工作。2002年的发掘是关键性的一次,不仅确立了沉船的准确坐标和位置,为五年后的出水奠定了关键性的基础,同时还进行了一系列试发掘工作,让两千多件南宋文物重见天日。

      已故中国历史博物馆老馆长、中国水下考古事业的奠基人俞伟超曾说,“南海Ⅰ号”是国内发现的第一个沉船遗址,一直悬而未决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口的考古悬案很有可能在这艘船上找到蛛丝马迹。

      2月4日,广东省文化厅将委托相关水下考古专业部门编制2010年南海Ⅰ号的发掘方案。至此,距离英国人发现南海Ⅰ号已经过去了整整23年。

      中国文物部门的有关官员曾多次强调,南海Ⅰ号的发掘工作关键不是快,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说:“意大利庞贝遗址挖了150年了,人们并没有给它制定一个时间表,至今,庞贝遗址有三分之一还没有挖。”

      打捞=套上一个套

      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1877年出版了《中国亲程旅行记》,把始于汉朝的一条陆上贸易通道命名为“丝绸之路”,以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根据记载,汉朝还有一条海上丝绸之路,它从中国广东广西的港口出海,驶往东南亚各地。到了宋朝,造船及航海技术取得进步,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一定意义上的瓷器之路,商船载着中国的瓷器及其他商品穿过南海,驶过印度洋,抵达波斯湾甚至非洲。

      南海Ⅰ号沉没的地点,正处在这条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上。据专家分析,沉船船头朝向西南240度,可以看出是从中国港口出发,驶向外洋。

      2006年,在杜玉冰编著出版的《驶向海洋:中国水下考古纪实》里,“想象”了南海Ⅰ号的身世:一位西方商人,来到中国泉州,采购了瓷器、丝绸、纸张等商品,要启程回航了,船驶过广州港,海上忽然飓风骤起,桅杆被拦腰斩断,又一个巨浪袭来,海水吞没了整个船只,老船长和他的船永远留在了中国南海,一躺就是八百年。“这个船是意外找到的。”在张万星嘴里,南海Ⅰ号的打捞过程可谓一波三折:

      1987年,英国人在南海意外发现南海Ⅰ号;1989年,中日联合发掘未果;2001年,发掘工作再次启动,终于确立了准确的坐标位置;2007年,南海Ⅰ号出水,被平移进已经建设好的水晶宫,试发掘工作随之展开;2009年,以水晶宫为主体的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开馆。

      转折点在2001年,当时打捞甚至一度要被放弃了。

      打捞要在海水涨跟退之间,水流平缓的时候进行。但有一天海况突然特别乱,一个队员下去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上来。“水流乱了,把浮标都冲到水里去了,实际上他在水底已经碰见危险了。这时候我们发现自己的船,因为水流太急,锚都被拖走了。”

      队员被救起来之后,大家都觉得没有希望了:每次出海费用都很大,油、船、人员以及相关的一些租用的设备,当时的经费也差不多了。

      后来上岸了,一个队员到船下去看了一下锚,一看锚就惊讶了:锚是带钩的,走锚就等于锚在泥巴里拖着走,拖着的泥巴里,出现了很多的瓷片。沉船就这样被发现了。

      2002年打捞队就直奔这个点去找:“其实还是很好找的。因为整个船体大部分在淤泥下,但还是有些装载船的甲板面以上的铁器,这些铁器在海水环境里会氧化,氧化就全部胶结在一起变成一团团的铁疙瘩,叫凝结物。这些凝结物本身就是文物,是铁器文物。”

      考古队的试掘收获很大,有六千多件,其中完整的有4500个,完整的部分被国家文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运回北京,立刻轰动了。中国历史博物馆做了一个小的汇报展,北京很多文物专家都去看,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因为很多东西大家没看到过。

      打捞是一个矛盾的过程——打捞需要抽掉淤泥,但抽掉淤泥又可能会损坏文物。“交通部的打捞局打捞这样的船不在话下,但船里面装的不是石头,是文物。这些瓷器过去装船的时候,盘子、碗是摞起来的,中间的要么是黄泥和上稻秸给它一层层隔离,要么是用茶叶隔离。”张万星说,最后只能确定南海Ⅰ号的整体打捞方案——先把船整体挪上来再说。

      张万星对整体打捞做了形象的解释:先从上面套住它,再从海床和船的底部之间插入一块钢板,相当于给这艘古沉船做了一个钢质结构的盒子,也就是“沉箱”。再借助海上打捞专业设备将它拖到水晶宫内,这样,800年前的南宋沉船从海底“驶”进了博物馆内的水晶宫里,接下来发掘工作就要在水晶宫里展开,到博物馆参观的人可以亲眼目睹水下考古人员是如何进行发掘工作的——南海Ⅰ号在水晶宫内的海水环境与它躺在海底时的水温、水质完全一致。

      从1987年南海Ⅰ号被首次发现起,它的每次搜寻工作都能成为国际考古界睁大眼睛盯着的目标,这不仅因为它的搜寻、打捞、发掘、保存工作极为复杂,成本高昂(有数据显示整体费用已超过3亿元人民币),更在于南海Ⅰ号上的文物,为复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及中国航海史、造船史、陶瓷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专家们可以从中获得文献和陆上考古无法提供的信息。

      那么南海Ⅰ号到底会是一艘什么样的船呢?

      据资料记载,“一般的宋代远洋商务船平均30米长,10米宽,可载百余吨货物、60余名水手;而最大的船可载300吨以上的货物外加五六百人。对比前朝,宋船的设计更显气魄、规模,船体更加巍峨,装修更为华美。宋船头小,船底变窄有如刀锋一般在海上乘风破浪,船身扁宽、体高大,吃水深,面对狂风巨浪仍然能稳若磐石。宋船还设计了密封隔水舱,配备小船救生艇。”

      宋朝是中国瓷器的第一个鼎盛时期

      “搞了一辈子的瓷器研究,却从未见过如此多的瓷类珍宝,很多连听都没听说过!”中国古陶瓷协会会长、陶瓷鉴定泰斗耿宝昌曾经对着“南海Ⅰ号”上出水的瓷器连呼惊叹。

      迄今为止,其实南海Ⅰ号的文物发掘工作还没有正式开始,1987年的首次发现打捞出二百多件文物,2002年后的几次试发掘打捞出四千多件文物。许多专家一致认为,这只是冰山的一角。

      对比明清时期华丽的珐琅彩,宋瓷以优雅的单色釉著称,被不少瓷器爱好者们奉为中华瓷器中的“大家闺秀”。一些专供外销的瓷窑也在福建、广东等地盛极一时,创造了巨大的利润。“海上丝绸之路在宋代达到了非常兴旺的程度。”张万星说。

      作家魏明伦曾在《遂宁赋》中对宋瓷有这样的描写:“宋瓷成群,举国罕见。惜哉!彩云易散,宝瓷易碎。洋人巧弄译笔,瓷器代称中国。”南海Ⅰ号发掘出的瓷器有德化窑、磁灶窑、景德镇、龙泉窑等宋代著名窑口的陶瓷精品,品种超过30种,多数可定为国家一级、二级文物。有专家认为这些瓷器与其他船上的文物一样,属于接受国外“来样加工”的商品。宋朝是中国瓷器的第一个鼎盛时期,经由海上丝绸之路传至海外,成为外国人身份与地位的象征,使用宋瓷是当时国外上流社会的一种风尚。“刚开馆的时候我就觉得这是一个瓷器展。”张万星却不太满意,“宗教区很弱,就只有图片,文物、实物没有一个支持的东西;宗教区域里面把佛教的篇幅弄得特别大,而且一大片里面全部是达摩,伊斯兰教这么重要的一个宗教,只用了一小块地方。我们广东的一个县出土过很多波斯冥币和波斯的金银器,正是跟海上丝绸之路相关,也是跟伊斯兰教有关。”

      但问题是,没有这些文物和实物;整个这些资料的研究偏重点太小。“它是以贸易为主的,以逐利为目的,再逐步地把文化的东西、宗教的东西都引进来了,实际上贸易是主产品,宗教和文化是副产品。”

      南海Ⅰ号的文物价值一直是人们争相议论的热点,有媒体说在千亿美元以上。反对者称,南海Ⅰ号发掘出的文物不宜被夸大,其研究价值大于文物价值。

      至于这艘船上到底有多少文物,也一度引来猜测。有媒体曾预测南海Ⅰ号里可能有六万到八万件文物,张万星语气有些激动:“这不是我们说的,船上的文物,有些专家说可能有几十万件,而一件件文物的概念又是什么呢?何以见得是六万到八万件?”张万星不主张对南海Ⅰ号的文物做过多的想象。本文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平客

责任编辑:
  • 推荐关键字: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指数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指数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南艺美院专家学者访问台湾艺术大学(图) 南艺美院专家学者访问台湾艺术大学(图) 新国博免费开放6大展 新国博免费开放6大展 “后母戊鼎”改名后首展出 魂在淡彩浓墨间(图) 魂在淡彩浓墨间(图) 中翰清花将拍卖可能出自圆明园里的燕子罐(图) 中翰清花将拍卖可能出自圆明园里的燕子罐(图) 紫砂茗壶 紫砂茗壶 文人雅韵(图) 瀚海、天宝楼联合推出春季拍卖“燕京八绝传承人艺术精品”专场(图) 瀚海、天宝楼联合推出春季拍卖“燕京八绝传承人艺术精品”专场(图) 旅欧日记——陈立勋欧洲水彩写生展(图) 旅欧日记——陈立勋欧洲水彩写生展(图) 先锋绘画、先锋音乐对决在激情雨中——井士剑、谢海近作展开幕 先锋绘画、先锋音乐对决在激情雨中——井士剑、谢海近作展开幕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