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临灭绝靛青种植形成了产业
中国传统的扎染、蜡染、蓝印花布,都离不开一种重要的染料植物——靛青。靛青种植一度几近灭绝,不过如今这种植物又现瑞安马屿田间,并在马屿净水村形成了靛青产业。
昨天,记者在瑞安马屿净水村靛青种苗基地上见到了这种长得如青草、全身都是宝的靛青。靛青除了是天然的绿色染料还是医药原材料,靛青的根是制作中药板蓝根的主要原料。
相传明崇祯年间,王氏染坊蓝印花布创始人王文蔡从福建移居瑞安市平阳坑镇塔石村,开始种植靛青,并制作夹缬、蓝印花布加工。后来,又从平阳坑镇塔石村迁入马屿镇净水村。上世纪50年代靛青种植基本灭绝。到了上世纪90年代,由于人们对环保的重视,靛青的种植又开始受到青睐。
从2007年开始,王氏染坊的传人、净水村村民王河生率先进行规模化种植,并成立了瑞安马屿靛青专业合作社,目前,已有种植面积500多亩,带动了社员和非社员300多户,种植分布到了瑞安、文成、乐清、平阳等地区。而合作社的种苗基地,如今也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靛青种苗基地之一。据王河生介绍,今年春季合作社准备了3万斤的种苗,专供温州地区的种植户,一般靛青在清明季节下种,霜降季节收割,每亩产值能达6000元以上。温州地区种植户种植的靛青可由合作社订单回收。
目前,该合作社已形成了靛青种苗、靛青收购、加工制作药材和染品等相关产业。
去年,王河生自筹了近80万元在瑞安马屿镇净水村创办染缬博物馆,这个博物馆建筑面积达735平方米,有染坊综合操作车间、展示厅等,预计今年上半年对外开放。王河生的“靛青炼制技艺”和“蓝印花布制作技艺”,也于2008年8月14日被瑞安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靛青炼制技艺”已被省人民政府列为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已向国家文化部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