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昭国金箔小品画目前仍在本市古文化街海雅茶园展出,许多观展者和记者颇有同感,以为虽是小品,蕴有大天地;虽是金箔画,华贵之气和书卷之气相托相融。
可不可以借用“纸醉金迷”这个成语放在这里,曾昭国的画让纸醉,更让金迷。
近年各种金箔纸进入书画市场,以金作纸,用金作颜料古已有之。金晃晃、明灿灿和画面融在一起陡增雍容富贵之气,这毋庸置疑。然凡事皆有利弊两端,正像人珠光宝气在身,更凸显俗艳。然而,金银本无辜,运用凭妙手。曾昭国的金箔小品画,独辟蹊径,把传统的山水人物放在金色的背景下,意韵幽远,尤其是浅绛山峦、草叶枯枝、茅屋古人和金色融成一体,分不清哪是颜色哪是金,唯觉此境真个美,一见令人尘虑清。
在金箔上作画,曾昭国尝试了多年。他认为最忌把金纸只看作金,传统中国画除雪景外都不铺底色,白纸作背景,其本身是画面的一部分,虽无颜色却是颜色的延伸,有此理念再在金箔上作画,便能水天一色、山树互融了。以前有用湖蓝色作画地画花鸟的,那是工艺品性质的画,作为国画如画得像工艺画,那是国画的悲哀。
纸无生命,黄金冰冷。人们为何要“纸醉金迷”?缘于其自身的奢华与价值。曾昭国以金箔材料作专项的国画小品,为人们的国画欣赏又推开一扇小窗,同时为传统国画如何走进市场提供一种借鉴,其“纸醉金迷”的艺术效果也确实让人拊掌三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