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年前,一条海上“丝绸之路”将非洲肯尼亚与中国连在一起,两国商船热闹往来。今后三年,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水下考古队将赴肯尼亚,“探秘”水下,找寻这段消失的岁月。
昨日上午11时,国博、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肯尼亚国家博物馆在京签署《中国和肯尼亚合作实施拉穆群岛地区考古项目实施合同》。这标志着,我国将首次以考古发掘的形式开展对非援助,拉穆群岛地区的水、陆将被大“揭秘”。
肯尼亚与中国的交往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到了明代,郑和下西洋时曾两次到访肯尼亚。据专家介绍,当时浩浩荡荡的船队就是在拉穆群岛地区靠岸。据传当时有一艘“宝船”在迷失方向后触礁沉没,幸存的中国水手便上岛定居,并与当地人通婚、繁衍后代。
“根据史料记载,肯尼亚附近海域有很多载着中国货品的沉船,然而肯尼亚尚未进行过大规模的水下考古工作,通过这次援助,有望找到更多历史实证,增加人们对中非古代文化交流、经贸往来的了解和认识。”国博党委书记黄振春介绍,从今年开始,中方考古人员每年将赴肯工作两个月,整个合作项目将为期三年,经费由商务部无偿援助。
按照规划,考古队将对肯尼亚拉穆群岛及其周边水域水下文化遗存进行科学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对肯尼亚马林迪市及周边地区陆上古代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对肯尼亚沿海的蒙巴萨、基利菲、拉穆等五个地区已出土的中国古代瓷器进行调查与研究。
其实,早在5年前,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就多次派专家赴肯尼亚进行调查准备工作。北大考古文博学院校长赵辉透露:“经过对于肯尼亚部分遗址的考古发掘,已经找到部分中国古代瓷器。”
目前,肯尼亚国家博物馆的2名工作人员已经到访中国,开始进行水下考古培训。“目前他们已经完成深海潜水和水下生存的培训。”肯尼亚国家博物馆馆长表示,水下考古对于肯尼亚仍是新领域,希望可以与中方加强交流学习。RJ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