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红飘带》沈尧伊绘,王素改编
1989年6月在第七届全国美展连环画、插图、儿童美术展中获金奖。
《人到中年》尤劲东绘,王素改编首发于《连环画报》
1982年12月在天津举办的现代题材连环画邀请展中获一等奖。
以连续的绘画并结合文字表现故事情节或特定的内容,是连环画最基本的特点。中国连环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以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上,就已经有记载攻战事迹的连环画了。
连环画的定名缘起于本世纪10年代-20年代上海出版的一批连环画册。1925年上海世界画局出版《西游记》等长篇连环画,封面印上了“连环图画”字样,接着不少连环画出版物沿用这个称呼。这个名称一直沿用到新中国成立,50年代初期,又统一改为“连环画”,直到现在。
新中国成立后,连环画发展迅猛,在十多年的时间内,创造出百花竞放的繁荣局面。1949年12月文化部艺术局成立大众图画出版社,主要出版连环画、年画等通俗美术出版物。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该社即出版了一批在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具有新意的连环画,如出版社负责人老画家蔡若虹(笔名张再学)亲自改编、刘继卣绘的《鸡毛信》,以生动曲折、引人入胜的故事和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引起社会广泛好评,曾获1955年中国保护儿童委员会儿童作品评奖一等奖。作品无论是文学脚本还是绘画,对建国初期的新连环画突破概念化、塑造典型人物等方面,都起了一定的先导作用。
1951年人民美术出版社成立,大众图画出版社并入该社,同时人民美术出版社创办了《连环画报》,随后又组建了连环画编辑和创作部门。50年代中期,上海建立了连环画专业出版社新美术出版社(后并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50年代初期,辽宁、天津、河北等省市的美术出版社也都把出版连环画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在这些出版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很快出版了一批优秀作品,并建立起一支编创队伍。至此,连环画工作呈现出有计划、有规模地进行选题、编绘、出版的新局面。与此同时,美术院校也开展了连环画教学活动,为新中国连环画事业培育了一批专门人才。
新连环画与新生的共和国举步同进。从1951年到1956年,全国共出版连环画一万余种,累计印数2.6亿多册。新连环画以健康向上、富有教育意义的内容,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和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很快占领了图书阵地。新连环画的题材以表现现实生活为主,但题材又十分广阔而多样,当代和古典文学名著、戏剧电影、外国文学、童话神话、现实生活中的英雄模范、革命先烈故事等等,都是连环画的题材内容。连环画的艺术形式也多种多样,以线描为主,又有线描加皴擦、素描、钢笔复线、水墨、水彩、木刻、剪纸等。画家们的创作特长得以自由发挥,并逐步形成各自不同的风格。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变化,中国连环画以健康有益的思想内容和丰富多彩、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实现一次质的飞跃,立于民族艺术之林,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关注,改变了人们心目中连环画“不是艺术”的旧观念。
1963年由文化部和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举办了首届全国连环画评奖,53部美术作品、27部文学脚本获奖,其中《山乡巨变》、《穷棒子扭转乾坤》、《我要读书》、《铁道游击队》、《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西厢记》获绘画一等奖,文学脚本《鸡毛信》、《穷棒子扭转乾坤》、《风暴》、《屈原》获脚本一等奖。这次评奖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连环画艺术成就的大检阅。
在1966年开始的“十年浩劫”中,大批优秀连环画被打成“毒草”,连环画事业遭到极大破坏。1966年-1970年几乎没有出版连环画。正当“四人帮”的“极左”思想笼罩着文艺阵地之时,周恩来总理于1971年春发出指示:尽快恢复连环画的出版工作,解决下一代没有精神食粮的问题。连环画事业这才有了转机。人民美术出版社首先将1960年停刊的《连环画报》于1973年复刊。一批优秀的连环画作品如《白求恩在中国》、《闪闪的红星》、《黄继光》等相继问世,各以不同的艺术特色,给荒芜数年的连环画园地,增添了几分春色。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一批深刻揭露“四人帮”和林彪反党罪行、反映“十年浩劫”的作品应运而生,如陈宜明等三位青年画家的《伤痕》、《枫》,敢于突破“左”的思想束缚,率先打破“禁区”,深刻有力地反映了“文革”的危害。
到80年代初期,连环画艺术出现了较“文革”前更加绚丽多彩的繁荣局面。1981年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国家出版局联合举办了第二届全国连环画评奖,共110件作品获奖。《白光》、《伤痕》、《白求恩在中国》、《白毛女》、《十五贯》获绘画一等奖。在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展评奖中,连环画共获23枚奖章,其中金奖4枚,在各画种中名列前茅。获金奖作品是《人到中年》、《月牙儿》、《邦锦美朵》、《罗伦赶考》。1986年由文化部和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了第三届全国连环画评奖,共123件作品获奖,上述《人到中年》等4件作品获荣誉一等奖。文学脚本《人到中年》、《中国诗歌故事》、《钗头凤》、《广告楼》获一等奖。这三次全国性的评奖,虽然不能包括全部佳作,但也可以看出连环画园地空前繁荣的景象。
这时期连环画的出版获得迅猛发展,1982年全国共出版连环画册2100多种,8.6亿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出版纪录。另外,还有多种连环画报刊在出版发行,如《连环画报》在《枫》、《人到中年》等作品发表后,发行量直线上升,最高印行到120万份。连环画报刊为推动连环画的发展、发现和培养作者队伍,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80年代的连环画艺术形式发展得更加丰富多彩。占主要地位的线描越发多样化,具有不同风格的线描高手层出不穷。随着印刷水平的提高,彩色连环画也有很大发展。连环画规格除上图下文的方块构图,还有“宽银幕”式的横幅,也有横竖相间、大小多变的形式,出版版本也从50年代的64开、48开,发展成多种开本。注重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追求形式美的多样性,是连环画艺术审美水平提高的标志,是步入80年代连环画艺术的一大特征。
从80年代中期开始,盗版和翻印外国连环画的势头猛增,使我国连环画事业受到严重冲击。读者的阅读兴趣、审美观念等方面都在发生变化,而我们的连环画编创、出版发行等的改革又一时跟不上新的需求,致使连环画的出版出现了萎缩局面。由此连环画事业又一次进入新的困境。
值得欣慰的是一批批连环画工作者没有在困境中停步,他们或是从选题上大胆开拓,或是在艺术上追求更高的水平,或是在出版印制方面进行革新,以适应读者需求的新的变化。连环画事业又在时代的召唤之下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改革。
为了检验新的成果,1991年新闻出版署、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举办了第四届全国连环画评奖,有72件作品获奖。《地球的红飘带》、《靖宇不死》、《呼兰河传》获绘画一等奖。《我的儿子安珂》(胡莘华编)获脚本一等奖。
从中国连环画的漫长历程和丰富的成果,可以看出它具有这样一些主要的特点:它总是以通俗普及的形式服务于广大读者,是具有广泛群众性的艺术;它经常敏锐地反映群众的需求,表达时代的声音,是富于革命性的艺术;它以美术与文学相结合,吸收影视戏剧等艺术之长,可以表现众多的题材内容,塑造了各种典型形象,是具有较强表现力的艺术;它不断从中国民族艺术传统和外国艺术中广取博收,丰富发展自己,是具有生命力的艺术;它在进行思想教育、传播文化知识之时,又潜移默化地给人以审美熏陶,引发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对美术和文学的兴趣,因而又是培养和造就文艺人才的艺术。一代代连环画工作者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努力探求,勇于创新,为世人奉献出一批批雅俗共赏的艺术精品,也留下了优良的传统。
面对21世纪的到来,中国连环画艺术任重道远。它以自身的成就展示了辉煌的过去,也必将以其优良的传统和顽强的生命力,创造更辉煌的未来。
(编选自《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之《中国现代美术全集·连环画卷》的概论。该卷由姜维朴任主编,陈惠冠、费声福、吴兆修任副主编,中国连环画出版社1998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