臂搁的出现与古人的书写用具和书写方式有着密切关系。过去,人们用的是毛笔,书写格式自右向左,稍不留意衣袖就会沾到墨渍。明代时,聪明的文人们发明了用来搁放手臂的文案用具——臂搁。除了能够防止墨渍沾在衣袖上外,文人们垫着臂搁书写时,也会使腕部感到非常舒服,特别是抄写小字体时。据闻,古代科举考试时,为防舞弊,考生试卷都是由相关人员誊写,十几份试卷抄写下来手臂酸累不堪,而有了臂搁的帮助就轻松多了。因此,臂搁也称腕枕。臂搁的其他用途就是用于架笔,防止墨渍污染桌面。
如今,随着艺术品市场的逐年升温,臂搁的行情也是稳中有升。2006年,北京翰海拍卖了一件清代象牙“竹林七贤”臂搁,成交价21万元;2007年,一件清雍正仿哥窑釉臂搁以49.7万元成交;2008年,一件清浅刻竹纹臂搁以56.7万元成交。
明清名家臂搁须重点关注
张希黄,明代著名竹雕大师,首创了“留青”雕刻技法,工艺绝伦。据了解,他的传世真迹作品不会超过20件,目前已知的留青臂搁仅三件,一件是藏于上海博物馆的“山窗竹影”竹臂搁,另一件是藏于台北鸿禧博物馆的“黄鹤书屋”竹臂搁,还有就是去年嘉德以165万元成交的“野渡横舟”臂搁。
臂搁的材质很多,有竹子、黄杨木、紫檀、紫砂、红木、象牙等,其中以竹雕的最为常见。竹臂搁一般都是用一节竹子剖开制成,长度30厘米左右,宽度大约为8厘米。从材质上说,象牙的肯定比竹雕的值钱,但如果是名家雕刻的竹臂搁,价值也会不菲。明清两代的竹刻工艺发展极盛,几位代表人物的作品值得关注:如以朱氏祖孙三人朱松邻、朱小松、朱三松为代表的嘉定派竹刻,清代很多竹雕都沿用了这种技法;以濮仲谦为代表的金陵派,他刻的《滚马图》可以说是件国宝,一个胡人牵着一匹马,那马在地上打滚,要起来却还没有起来的样子,神态动人,刻者攫取了这匹马瞬间的精彩;明末“留青”圣手张希黄所刻臂搁,浮凸有致;清道光年间的名家周子岩,师从王原祁等书画大师学过绘画,本身就有这方面的功底,在臂搁竹刻方面也颇有建树。
判断一件臂搁作品的艺术价值,主要看它是不是栩栩如生,即便是“梅兰竹菊”这样大众的题材,各位名家的感受也不尽相同,表现的力度、心中的情怀、雕刻的技艺都可能造就出不一样的作品。
臂搁收藏行情看涨
“我在某藏市花1600元买过一个竹雕臂搁,上面刻着一朵荷花和一只蜻蜓,背面有字,当时买的时候天色已晚,黑灯瞎火中以为是清朝的,也没仔细看就掏了钱,回到家拿到灯下仔细观瞧,一眼就看出不对来了,再离近一闻,一股皮鞋油味儿。后来我才知道,这件东西用的是四川的老竹子仿的。三峡工程动工前,搬迁了许多人家,因好多房子都是用竹子建的,当地人便就地取材,砍下来哪个都是老笔筒、老臂搁,那段时间进来了一大批那样的东西。”一位藏家讲述他的打眼经历。
对于初涉臂搁的收藏者,专家建议其可先从民国一些有名头的雕刻家的作品开始收藏。民国时期臂搁的价位大约在1万~3万元之间;清代中期一般的也得十几万元,如果是大家制品,比如周子岩的,那都得几十万元,甚至更高;明代大家的作品,比如张希黄的,估价都得在80万~100万元。藏家在买东西时,还要警惕那些满嘴故事的卖家,什么祖传的,哪儿挖出来的,编得越传奇越可能有问题。
“1995年一家拍卖公司拍过一件竹雕臂搁,当时拍了5万元,很惊人,好多人不理解,一个竹片值那么多钱?前几年又拿出来拍,我记得拍了50多万元。”藏界人士李先生回忆道。竹刻臂搁稀少,这与它的保存不易有关。南方的竹子拿到北方来容易开裂。还有就是人为破坏,在使用过程中磕了、掉地上了等,都会造成这件文房用品的彻底毁损。一件距今400多年的明代臂搁保存至今,是相当不容易的。故此专家预言,臂搁未来行情有望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