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永生是广州收藏界中出名的杂家
在广州60多万民间收藏爱好者中,藏着不少大师级收藏家,他们有的专门在国外收流失文物,有的收藏上万件民俗藏品,都在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努力。
“泰斗”黄金源
落叶归根 200件流失文物抱回国
出了地铁站西门口C出口,步入海珠中路旁边一条小巷子里,一家挂着“瓦趣轩”牌匾的建筑映入眼帘,和周围的建筑相比,古香古色的装修,彰显其“身份”不同。
“北有观复馆,南有瓦趣轩”,广州收藏界人士说起“瓦趣轩”,一语道破“瓦趣轩”在广州的地位。这个北,指的是著名收藏家马未都的私人博物馆,而“瓦趣轩”则是黄金源的私人博物馆。“瓦趣轩”内部也布置得古色古香,玻璃柜中陈列着各式瓷器,这个私人博物馆平时大门紧闭,主要供研究、鉴赏和业内交流所用,如果有人上门参观,须提前预约。
黄金源虽已70多高龄,但身体硬朗,讲话有条不紊。去年,他结束了美国的“瓦趣轩”古玩店业务,将毕生收藏的200件流失文物运回祖国。“让这些凝聚老祖宗智慧的珍稀宝物,落叶归根。”其子黄俊然说,这个工程如同“蚂蚁搬骨头”,耗时费力,但乐在其中。因为是珍宝,不放心托运,很多时候亲自带上飞机,一路抱回家。最夸张的一次是将一个高81厘米、宽49.5厘米的“青花开光人物将军罐”带回家,因为罐子又大又沉,父子俩一人抱罐身、一人拿罐盖,从美国上了飞机,一路抱了回来。
出国成了收藏专家
上世纪70年代,黄金源就开始收藏和研究古瓷玩物,经手的藏品数难以计数。“瓦趣轩”一般会陈列上百件藏品,以瓷器为主,也有字画、古家具、玉器等。黄金源告诉记者,他从小就喜欢陶瓷和工艺品,因为身在华侨家庭,经济收入还可以,没有固定工作的他就利用手头的余钱买喜欢的东西,积累到一定数量后,留下精华,再把不太喜欢、有些缺陷的转手。“改革开放前,平民百姓收藏文物是非法的,我就像个地下工作者,是秘密进行的。”
1991年出国,是黄金源收藏生涯中的第二次起步。中国人到国外,生存方式无外乎“四把刀”——菜刀、剪刀、转刀、剃刀。黄金源与众不同,他一到旧金山,就开了“瓦趣轩”古玩店。“出去时什么古董都没有,从写书法、卖书法开始做起。”随后,他开始从古玩街、古董店淘宝,做古董商贸。因为有基础、兴趣和学识,经营很快上正轨,在当地华人中名声颇高。后来,他担任了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学院副院长,成为美国华人收藏协会名誉会长。
宝贝不卖只“晒”
“青花开光人物将军罐”是黄金源不惜代价,在美国竞拍得到的。这是目前市场上最高的将军罐,全罐通景,墨分五色。罐身呈现的“兰亭胜迹”,不仅50多个人物各具神态,所绘山峦、溪涧亦栩栩如生,是康熙青花中的绝妙珍品。黄金源没有向记者透露成交价,他说,目前“瓦趣轩”的绝大部分藏品都不会拿来出售和交易。“主要拿来参展,在各种展览上‘晒一晒’,让更多老百姓欣赏到中国的古文化和老宝贝。”
目前,黄家父子收藏的唐宋元明清瓷器已达数百件,并陆续带了回来。黄老还继续参加国内外文物拍卖会,希望尽量买回流失国宝。如今,黄老仍潜心致力于书法、陶瓷的研究,通读各种典籍。他说,在收藏界,能准确辨伪、断代和定价的全方位人才不多。“只有了解文物背后的文化,还原古代文化的延续、发展和真相,才是收藏大家。”
“杂家”邹永生
上万件藏品摆满20多个展馆
邹永生在广州收藏界以“杂”出名,其收藏种类之“杂”、藏品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
邹永生在文昌北经营一家小铺“赏瓷楼”,铺内仅约10平方米,放了各类器物和饰物。邹永生不只有一个“赏瓷楼”,还有几大间收藏室。今年,他的上万件民俗收藏品有了一个新“家”——花都“故乡里”岭南文化主题公园,20多个展馆放的全是他的藏品。藏品包罗万象:400把古尺、500杆古秤、600对蚊帐钩、3000件寿字瓷器,各式各样的古旧家具、古锁、古陶瓷、油灯,林林总总的文革时代用品等……甚至连古老消防车、农耕用品都有,令人大开眼界。他收藏了造型各异的中西古锁500多款。其中最小不到1.5厘米宽、1.3厘米高;最大的高40厘米,大如小水桶。密码锁有的开锁方式是一首诗句,当锁上的六个按钮转到同一首诗句顺序时才能打开。
粮票换得第一件藏品
邹永生玩收藏有20多年历史。他回忆,小时候有次去同学家玩,发现一个花瓶中插的桃花开得特别灿烂,同学的爸爸告诉他“这是因为花瓶靓”。毕业后,他到增城下乡,一次在一个农户家里看到一个罐子,农户告诉他,用这个罐子装榄角“一年都不会坏”。他喜欢上了那个罐子,拿出身上所有的粮票换了过来,由此拥有了人生中的第一件藏品——康熙青花瓷将军罐,该藏品保存至今。
1979年,他回城进了一家装修公司,中午休息时就在附近转悠。当时广州有了全国第一个古玩集散地,就在清平路,他每天都去,看上了瘾,并尝试开始买古玩。当时清平路吸引了大量北方的古玩商,一些没钱住旅馆的商人一下火车后就当街摆卖。“当年真货多,交易快。”本地买家赶“墟”买了货后,回家洗洗整整,就可以再拿来卖了,这也是“天光墟”最早的由来。
“发烧”之初,因收藏知识匮乏,邹永生上过当。一次,邹永生被“忽悠”到了附近一家旅店,好几个商人争着和他做生意。他把家里买电视的钱都带上了,买了不少。随后,他请人吃饭,酒足饭饱,其中一人喝醉后说,“老兄,你上当了,货是假的。”
“以前做这行,知识很缺乏,主要靠请教老行家、老师傅,学经验。就算有书,也要托人从香港买才能看到。”上世纪80年代中,邹永生拜广州收藏界奇人——高峰为师学古董,他还自费参加文物鉴定班。为了参加培训,他于1991年辞职成了自由职业者。
心得:玩古董要自在舍得
“玩古董要有自在的心态。”邹永生说,“舍得,舍得,能舍才能得”。尽管拥有丰富的藏品,邹永生仍不认同自己是收藏家。“我最多是个收藏爱好者。”他认为,收藏家应该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是人品要好,第二是能著书立说福荫后人,第三才是藏品丰富。他说,他正朝着“收藏家”的方向努力。
“大师”黎展华
名师字画扫一眼就能辨真伪
走进广东省收藏家协会副主席、拍卖策划师黎展华在白云区矿泉街某小区的工作室,墙上挂的、桌上堆的、柜里装的、床头摆的,全都是字画。其作者不乏方楚雄、黎雄才、关山月等名家。黎展华的名字在书画收藏界尽人皆知,他凭借20多年的精湛技艺和丰富经验,对书画鉴定达到了“一扫即知”的炉火纯青地步,并赢得了“黎一闪”的美号。
黎展华告诉记者,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广东在全国率先引领了海外艺术品的回流,这是值得自豪的一件事。在那之前,广东不少古玩商到港澳甚至欧洲等地的跳蚤市场、古玩市场淘宝,是参加拍卖会主要方式之一。曾有一个德国的拍卖会,参与的广东人多达12人。2000年后,组团竞拍的形式开始增多,成功率也高了。
在黎展华看来,广东的收藏市场在2005年最活,藏品交易异常活跃,一年内若干个拍卖活动,不仅有从上午到下午的直落场,还有拍卖夜场。金融危机后,藏品的成交量萎缩,拍卖场所减少。“2010年,广东的收藏市场应该是在理性的基础上更为感性,会有个好开端。”
心得:辨真假不迷信权威
黎展华说,刚出道时也曾看走眼。一位朋友将一幅黎雄才的作品拿给他鉴赏,他看后赞不绝口,并当即买下。后来才发现是赝品。他说,书画鉴定不要迷信权威,即使最权威的鉴定大师也都不能包次次准。
对于收藏,黎展华有一个原则:投资收藏其实就是学做人,挑选字画的标准是看画家的道德、功名和文章,收藏字画的人也要讲究道德、功名和文章,不能惟利是图。
黄金源父子和从美国抱回来的“青花开光人物将军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