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世青铜豆甚少:古陶豆的收藏与鉴赏
http://www.socang.com   2009-12-29 14:32   来源:中国证券报
        中国被认为是世界上最讲究饮食的国度,在华夏传统文化领域里,饮食文化占据着显著的地位。在古代社会,人们对“吃”亦十分讲究。有人对《周礼》中官员所执掌的事务做过统计,帝王生活区域的服务人员,有60%是负责管理、提供饮食的。崇尚饮食,必然讲究饮食用具,古时常用的食器就有鼎、簋、鬲、盂、敦、盆、豆、铺等十余种,各有各的用途,各有各的位置。

  古陶豆的渊源

  何谓豆?《说文解字》豆部:“豆,食肉器也”,即相当后来带高圈足的盘子,它是由盘和柄足两部分构成。《诗经大雅·生民》:“印盛于豆,于豆于登”。“豆醢也,登盛大羹也”。《周礼天官醢人》:“醢人掌四豆之实”。“凡祭祀,共荐羞之豆实,宾客丧纪,亦如之”。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祭义》:“宗庙之祭,物之厚无上也,春上豆实……豆实,韭也”。说明豆的用途甚广,不仅是人们生活中的实用器,而且还是一种用来祭祀的礼器,其出现的时代也很早,有着悠久的历史。

  作为盛食器,鼎用来置放肉类,簋用来置放谷类,豆虽然没有鼎、簋那么显赫,却也是席面上必不可少的盛食器,而且使用更加普遍。豆通常成偶数组合,专用于盛置各种辅助性菜肴或腌菜、肉酱之类。由于这类食品名目甚杂,故贵族们宴饮时用豆数量非常多。《周礼》载:“凡诸侯之礼,上公豆四十,侯伯豆三十有二,子男豆二十有四。”《礼记?礼器》所言数量略少些:“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诗经》中有大量描写贵族宴饮场面的诗篇,大都提到豆的使用。如《小雅·宾之初筵》:“宾之初筵,左右秩秩。笾豆有楚。”笾为竹器,专用于盛放干果;秩、楚,形容众多食器陈列有序。《小雅·楚茨》言“为豆孔庶”,《大雅·既醉》言“笾豆静嘉”,《韩奕》言“笾豆有且”,《生民》言“卯盛于豆”,都称豆器众多,菜肴丰美,可见豆在席面上是何等重要。

  豆是先秦燕赵使用数量最多的盛食器,按理说在出土的青铜礼器中应占很大比重,但事实上出土和传世的青铜豆却为数甚少,远不能和鼎、簋等食器相比。学者们解释说,这可能是因为豆大部分是陶质或漆木制品,易碎易朽不能长期保存的缘故。除此之外,恐怕也与当时人们对礼器系列主次关系的认识有关。豆虽然用量大,但其盛陈的毕竟是配样的佐菜,仅起调剂口味的作用,不能与鼎、簋等放置主食的器物同位,故在随葬的礼器组合系列中,常常被省略,这可能也是青铜豆出土较少的一个原因。

  不过,豆器多为陶制,商、周青铜豆是对陶豆的仿制,只是由于豆的使用量太大,难以都用青铜制作。新石器时代陶豆即已存在,对原始社会的人们来说,陶豆只是一种盛食器而已,放置什么食物都可以,没有那么多讲究,故豆盘大都深腹,呈盆钵状。后来贵族阶层专用豆陈放佐餐的杂肴,重在品类之多,而不在容量之大,故豆盘变小变浅,出现中柄并且不断加高,有的器上加盖。汉字中的“豆”即为一足、柄、盘、盖俱全的象形字。例如出土于兰州市小坪子村的马家窑文化彩陶豆,高16.4厘米,口径24厘米,底径15厘米。广口,折唇,豆盘深腹下收,圜底,无柄,喇叭形圈足。足根周边为花卉状弧齿,腹部两侧有扁条式小圆耳。通体绘黑彩,腹外口沿处饰宽条弦纹,腹中部饰水波纹,腹下部与圈足各饰两周宽条弦纹。腹内沿下一周粗弦纹,内壁绘由粗弧旋带组成,中心为正圆的卷浪纹。马家窑文化彩陶是我国彩陶艺术的颠峰,不仅以构图纷繁、彩绘亮丽而名炫于世,更因善用内彩而冠绝一时。马家窑文化彩陶纹样中最受称道的是其水波纹、漩涡纹和卷浪纹。先民们把对河水的长期观察和感受,升华为一种造型灵感,用洗练明快的笔触,将流水的各种动态美凝聚于交联不断的图案中,给观赏者以极大的视觉享受。此豆陶质地细腻,兼用水波纹和卷浪纹,内外彩和谐相配,线条鲜明流畅,花满而不滥,纹粗而不俗,为马家窑文化彩陶中的精品。此豆为国家一级文物,现珍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古陶豆的种类

  近年来田野考古发掘资料显示,早在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开始出现陶豆,如1978年在山东泰安市大汶口遗址出土一件八角形纹彩陶豆,该豆通高28.4厘米,口径26厘米,泥质红陶,盆形豆盘,圆唇斜口,喇叭高圈足,腹和圈足部位涂抹深红色陶衣,斜口沿面绘白色彩地,其上是用褐、红彩绘对顶三角形与若干竖线相间组成的图案,腹部用白彩在深红色陶衣上绘有五个方形八角星状纹饰,色彩强烈,纹饰构图对称,堪称我国彩陶艺术珍品。到了商周以及春秋战国时期,陶豆逐渐减少,开始出现青铜豆。在唐代,特别是宋代,瓷器业的高速发展,使烧制瓷豆蔚然成风。明清以后,尽管这种豆形器逐渐少了,但我们仍可以从人们日常使用的高足杯中管窥到豆的踪影。

        说起我国古代的豆,可谓造型各异,有高柄豆、矮柄豆、浅盘豆、深盘豆、素面豆、彩绘豆、镂孔豆、浮雕式豆等。质地也是多种多样,有木豆、陶豆、青铜豆、玉豆、漆器豆、瓷豆等,可谓异彩纷呈,颇受人们的青睐。在此,笔者特别介绍几件不同时代、不同质地、不同形制的豆,以便让我们更好地去寻找和认识豆的发展轨迹。

  1.夹砂灰陶豆:1982年4月安徽望江县汪洋庙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出土,通高10.5厘米,口径18.8厘米,素面,钵形,圆唇、敛口、浅腹,喇叭形圈足。

  2.泥质浅灰陶豆:1986年4月河南临澧县太山庙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出土,高18.3厘米,口径22.5厘米,盘深8厘米,弧壁、深盘,圈足下部折壁,有突棱,长柄,柄部有镂孔。

  3.釉陶豆:1959年安徽屯溪周墓出土,高6.1厘米,口径10.1厘米,腹径11.9厘米,直口、平沿、斜肩,肩下腹斜收,盘下直接喇叭形圈足,肩上饰有弦纹。

  4.青铜豆:1923年山西浑源县李峪村春秋战国墓出土,高20.7厘米,口径17.5厘米,有盖,盖顶有提手,器身两侧有环耳,柄较短,上端呈圆球形,圈足较小,整个器物从上至下均饰有镶嵌红铜的狩猎纹,生动地描绘了狩猎者的勇猛无畏、奋力拼搏以及禽兽奔逃的情景,图案充满动感。

  5.彩绘漆器豆:1978年湖北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高24.7厘米,厚木胎,全器由盖、盘、耳、柄和座五部分组成,盖为圆弧顶,双耳高耸于两端,在盖和双耳上,皆以仿铜器的高浮雕雕刻出繁缛的盘龙纹饰,并衬以彩绘,堪称雕刻艺术与漆器工艺相结合的稀有珍品。

  6.三彩瓷豆:1999年安徽淮北市柳孜运河唐代遗址出土,高6.2厘米,口径12.8厘米,豆盘为敞口,口沿向外卷,折腹、短把、喇叭形圈足,以黄、绿、白三色彩釉。

  7.青白瓷豆:1988年3月安徽望江县杨湾乡青龙咀北宋墓出土,高10.5厘米,口径9.8厘米,底径6.5厘米,其造型由三部分组成,上半部像盂形,盂腹饰有划花纹,中部有两层饼状出沿,下面覆底为盘口形圈足,造型优美,釉色白中闪青、青中显白,光滑圆润,具有典型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风韵。

  8.白瓷豆:1985年秋,安徽望江县城北村宋墓出土,高13厘米,口径9.5厘米,底径6.5厘米,口沿向外卷,深腹,腹部饰有划花纹,把较短,有两道弦纹,喇叭形圈足,制作精细,釉质洁净,釉色光亮温和。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获知:一是豆的质地是从陶发展到青铜漆器再发展到瓷器;二是豆的形制是从浅盘形、短把演变成深盘形、长把;三是豆的纹饰是从素面发展到有纹饰;四是豆的制作是从粗糙到精细、简单到繁缛、低层次到高层次。直到元代以后,豆的形制逐步则由高足杯所取代。

责任编辑:
  • 推荐关键字:青铜豆 古陶豆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指数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指数网的价值判断。
在售藏品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古董法拉利429万美元被拍卖(图) 古董法拉利429万美元被拍卖(图) 瀚海、天宝楼联合推出春季拍卖“燕京八绝传承人艺术精品”专场(图) 瀚海、天宝楼联合推出春季拍卖“燕京八绝传承人艺术精品”专场(图) 苏富比尤伦斯藏品拍卖掀起中国当代艺术高潮,并刷新纪录(图) 苏富比尤伦斯藏品拍卖掀起中国当代艺术高潮,并刷新纪录(图) 雕漆神技 雕漆神技 鬼斧神工(图) 废品堆里拣出的珍宝:西周环带纹鼎赏析(图) 废品堆里拣出的珍宝:西周环带纹鼎赏析(图) “乾隆御用清宫壶王”大全套全国正式首发 “乾隆御用清宫壶王”大全套全国正式首发 揽一缕欧洲的阳光带给杭城 揽一缕欧洲的阳光带给杭城 杭州民进书画院召开第五次代表大会(图) 杭州民进书画院召开第五次代表大会(图)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