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鹏 涅槃系列之1 115cm×90cm (作品选自“物性”与美学——中国当代材料艺术邀请展·第一回)
作品之为作品,离不开构成其灵魂的“意义”,“意义”的生成离不开构成作品本身的“表现方式”,而“表现方式”的基本构件便是“材料”。
一般地说,材料表达观念,而观念促使作品意义的生成。于是在材料与意义之间,观念构成了一个基本连接,这是现代艺术的常识。从这个意义上说,“材料”与“意义”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相关性。但是,由于“材料”属于表现方式中的物质层面,而意义属于表现方式背后的精神层面,故而,材料通常并不等同于意义,而只是生成意义的必要条件。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任何一件艺术作品,其意义的生成都在不同的层面和程度上依赖于特定材料自身的物理或化学属性。比如水墨艺术中的水和墨,油画艺术中的油和彩等。通常情况下,材料很难直接构成意义,然而当“对材料自身某种特性的挖掘”被极端强化时,“该材料”与“该特性”的对应便具有了唯一性,亦即“该特性”必须而且只有依托于“该材料”(而非其他材料)才能够得以发挥。这时,在理论意义上,我们将“该材料”视为独特的“物”,而将“该特性”视为“该材料”独特的“物性”。
当在作品的创作中刻意而集中地强调某种材料本身的独有物质属性时,就创作而言,材料除了具有“工具价值”以外也同时产生了“意义价值”。换言之,此种作品的意义生成总是直接依赖于对该“物”(该材料)以及该“物性”(该特性)的发现和利用。而当我们从“物性”的角度来理解材料时,材料本身既是媒介也是观念,并最终直接促使作品意义的生成。因此,在发掘和利用“物性”的意义上,材料本身便与作品意义的生成建立了直接而本质的逻辑关联。这样,材料作为“物”的独特“物性”便得以在作品的“意义”层面彰显。
“‘物性’与美学——中国当代材料艺术邀请展·第一回”中展出的作品虽然具有各自不同的艺术面貌,但是总体上却呈现出某种共通的特征:即在架上平面作品的范畴内探索材料与作品的意义生成之间的多种可能。当然,这种探索直接借助了对材料“物性”的有意强调。
参展的13位艺术家大多有过多年的艺术创作经历,分别在各自熟悉的表达方式和艺术风格上做出过不凡成绩。但是,或许是出于对艺术探索的浓厚兴趣,亦或是出于对材料特性的独特敏感,当他们遭遇“物性”这一严肃的艺术课题时,强烈的创作冲动与冷静的方法分析将他们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思考向度和创作领域。无论是具象类作品还是抽象类作品,对“物性”的特殊强调都使作品的意义生成不再只是依赖于画面的内容或图式,材料本身以及材料特性也同样在作品的意义生成中变得举足轻重。
对任何新鲜事物的探索都无疑是相当艰难的,但同时也必将是令人异常兴奋和惊喜的。虽然这些作品或许暂时还存在略显青涩的部分,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全新的创作道路上披荆斩棘的艺术家们,必将会在“物性”的独特启发下,为自身艺术疆界的进一步开拓作出有益而可贵的探索和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