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超市迎来开门红 艺术与市场的结合成功?
http://www.socang.com 2009-12-09 11:01 来源:
在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新开张的艺术超市里,被出售的艺术品80%在5000元以下,每一件均为原创作品。这个艺术与市场的结合,在开门第一天就获得了57万元营业额,超越了他们预期的10万元。
悠扬的琴音之后, 非洲鼓震耳欲聋,剪纸艺人的刀在纸上跳跃,孩子们排队领取棉花糖。亮闪闪的不锈钢树枝雕塑前,是身涂金粉的活体雕塑, 女持竖琴,男挥礼帽,迎接着络绎不绝的长发艺术家,文艺青年。
11月28日,上海芳甸路的原证大现代艺术馆,洋溢着嘉年华式的热闹,中国最大的平价艺术品超市“证大艺术超超市”,在艺术市场高价位行情的背景下,逆势而生,一场10件各值万元的原创艺术品抽奖大赠送也拉开帷幕。
传说中的艺术超超市
3000平方米空间,被万余艺术品占领了。
与想象中的低价艺术品不同, 一楼左侧不乏知名艺术家的作品,均保持着当代艺术的水准与价位:旅德艺术家刘广云的油画,林加冰的“野趣”, 25万元;成勇的亚麻布油彩作品,“中国画论”,标价10万元;与此相比,右壁的作品则体现了大众价位:数百元的数码图片、数千元的油画……和街上常见的复制品相比,这些均为原创作品,同样不乏才华。
二楼的混合展区,商业气息渐浓:168元的插画、350元的水粉、200元的油画、1200元的国画,其中亦不乏艺术亮点。在每幅作品的下面,都挂着白牌,标明价格,看中艺术品的客人,就可把牌子拿下。每卖出一件艺术品,由艺术家和超市按比例分成。
与商业气息相比,艺术超市内,仍不乏学术氛围。黑色格调的三号展区,复旦视觉青年作品展于当天开幕;五号展区的艺术书店处,有证大推荐展——陆扬个展。
“我们是什么?我们什么都不是,我们就是超超市。我们在创造一个新的模式。”艺术超超市发起单位之一的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馆长沈其斌,将其定义为学术与市场的交互模式。而“艺术超超市”的概念,则反映了其期许:各种大众艺术教育课程、艺术收藏指导等活动,使艺术超超市不仅是艺术品交易平台,更是一艘超越超市的艺术航母。
低端市场的建立
“这里的艺术品80%在5000元以下,其价格由专门的价格委员会,与艺术家商定。”证大艺术超超市常务副总经理朱敬一说。
无疑,这种低价位,与中国艺术市场一度的高价位行情形成强烈对比。自2006年,张晓刚的《血缘系列——同志》,在纽约拍出97.92万美元之后,这种高价位行情,使得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一开价动辄几万甚至十几万。这让艺术超市的作品收集, 最初面临着求爷爷告奶奶式的困难。朱敬一去一些大型艺术社区,多次遭冷遇。面对一些年轻艺术家一步登天的想法,他们不得不做大量说服工作。将近3个月时间, 他们接触过四五千艺术家,最后2000多人进场。
而为什么要做艺术超超市呢?沈其斌说:“看着很多艺术院校的学生一届一届毕业,但多数沦为盲流,整个市场宣扬的都是张晓刚等人的神话。由此我们想到,要去培育一个低端市场,跟老百姓联系起来,同时让年轻艺术家和学生,通过该平台,找到一条生路。”
在“西安派——千与千寻”展区的文字说明中,这一思路得到较好诠释:以千元价格,在千年古都,寻找一千位艺术家的一千件作品,找寻愿意收藏这一件作品的一千个家庭。
白盒子与黄盒子
第一天,艺术超超市营业额,达57万元,高于10万元的心理预期。
刘广云卖出了两幅作品,一幅12万,一幅6万。他说: “艺术超超市既区别于传统的画廊、美术馆,又和纯商业的画店不一样,既坚持了艺术性,又保持了市场性,但它也面临着挑战。如果只是艺术馆,不用考虑商业利益,而作为艺术超市,有艺术的坚持,但衡量其成功的指标还有商业因素。
沈其斌对艺术超超市的未来另有期许。在二楼的休息区,他 坐在标价5500元的黑檀木笔杆椅上,周围是来自山西的家具,榆木罗汉床等。
沈其斌向往那种中国传统艺术的欣赏方式,那种和生活相结合的“黄盒子”式艺术展示方式。而西方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是白盒子概念: “地是白的,墙是白的,顶也是白的,让你感觉到理性(的禁锢)已达极致” 。
“假如回到明朝、清朝,我们聚会,拿一手卷,带一支笔,赋诗,作画,弹琴,艺术是和生活融合在一起……艺术不是高高在上的,它就在你的生活里。在你购买商品时,有可能你经过一堵墙,这墙上有艺术品,当你坐下来喝咖啡时,对面可能就挂着名家的画,是这样的一种黄盒子的概念” 。
而艺术超超市,是他融合艺术与生活,探索新博物馆模式和新艺术市场模式的尝试。
责任编辑:
- 推荐关键字:艺术超市 艺术市场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指数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指数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