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楚长城遗址:方城夏路上的重要文化遗存
http://www.socang.com   2009-12-04 10:40   来源:
   按照计划,在11月18日走完了方城境内的夏路以后,19日,我和方城县长城考古专家邢罡先生,方城县文物局负责人、考古专家李迎年先生,方城县编委办主任、作家熊君祥先生及文史专家贺金峰先生一道,来到小关口,探访楚长城遗址。不巧的是,今冬那场大雪的影响还未消退,地面泥泞不堪、车辆难行,我们不得不推车前进,这样,每一个人都落了一身泥水,尤其是李迎年先生,从上到下,泥糊了一样,但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

  或许是这样的真诚感动了上苍,当我们经过三个多小时的攀爬、几乎每个人不是手就是脸被划破抵达小关口隘处时,我们有了惊喜的收获,这堪称是一个重大的发现。

  这是一段楚长城——山隘之处,一道土圪梁子自一边的大关口山通向另一边的垒石跺山,全长大约有五百米。

  “这是楚长城,没有疑问。”李迎年先生激动不已,他蹲下身,理着土梁子上的泥土说,“这是活土,典型的人工痕迹,符合楚长城的特点,因山就势,就地取材,有土垒土,有石用石。”

  土梁下一个个的石头块儿——这冷兵器时代的武器散落各处,更是佐证了楚长城的存在。兴奋感染了每一个人,贺金峰先生钻进了堆满了积雪的树林子,爬上山坡,去丈量它们的长度。邢罡先生一遍遍地说,他差不多走遍了这里的旮旮旯旯,咋就没走到这里呢?

  但邢先生功不可没,正是他的提议我们才来到了这里。李迎年说:“这儿就命名为邢长城吧!”他似乎对这段土梁子看不够,显出一个文物工作者对文物的热爱和眷恋,他像看到自己所爱的人一样,挪不动了脚步。

  这是任何长城史书上没有记载的长城,也是过往和现代考察长城的人们没有到过的长城,显然,三个多小时的攀爬没有白费。

  “这就好了,发现了这一处,就把大关口缯关长城和这里连接了起来,这里的长城就形成了完整的一条线,太有价值了。”从雪林里钻出来,贺先生依然激动不已。

  实际上,这只是方城楚长城的一个侧面,楚长城,是方城夏路上重要的文化遗存,对于方城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方城境内的楚方城

  春秋时期,楚有“方城”。“方城”之于楚长城,应该是有源头的意义。

  几千年前的春秋各诸侯国,为了相互防御,由修筑烽火台、列城开始,逐步用城墙把那些建筑联系起来,构成了长城这一完备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体系。而按照史料记载,最早修筑长城的当是楚国,所筑长城叫做“方城”。这个“方城”,根据典籍记载和考古资料及各级考古机构多方考察,在方城县独树镇中信庄大队黄家 村的大关口,发现有“楚方城”遗迹。而史料也称:叶县南、方城东北之方城山即“楚方城”,史料与遗迹正相吻合,这也是中国最早的楚长城。

  大关口西为伏牛山东麓之对门山、旗杆山、香布袋山,诸峰相连;其东为方城黄石山西麓之擂鼓台、北岭头、尖山诸峰并列。两山耸立夹峙,形成隘道,称为“大关口”。大关口东西两侧的山坡上分别有土、石城垣等关塞工程设施的遗迹。

  根据有关学者、专家研究成果,贺金峰先生于1998~2004年亲临实地进行十多次考察,发现楚文王二年(公元前688年)冬“过邓”、“伐申”,将西周时期申、缯古国封地据为己有之后,在其北部、东部修筑的楚国长城遗址——“楚方城”遗址多处。“楚方城”主要由独树大关口楚长城遗址,楚城长城遗址,走马岭楚长城遗址,转山、关山楚长城遗址,夏路遗址,“方城”城邑遗址和七里岗楚长城遗址组成。

  独树大关口楚长城遗址,是史料记载较多的一处,《左传·哀公四年》载:“致方城之外于缯关。”其中“缯关”遗址,明确记载在今河南省方城县境内。1981年6月至8月,原南阳地区文物队与方城县文化馆联合考察发现,独树镇中信庄村黄家 自然村东西两侧山坡上,有楚国长城遗址,因明代在此置大、小关口,故名为大关口楚长城遗址。

  这个遗址东西走向,两侧山脉均为南北走向,天然形成一道20里长的峡谷,中间最狭处仅可通过一辆汽车。村东侧长城遗址正修筑在峡谷最狭处东西走向的山冈上,多用土筑,残高1.5~3米,顶宽1.5米,底宽10米。北城垣南侧有一条取土用的深沟,长810米。南侧城垣长790米。村西侧遗址依山势修筑,有土则用土筑,无土则用石垒,皆沿山势陡峭处延展,呈环形经三山峰顶与村东侧南城垣相连。总长3019米。南北城垣同东西两侧山峰构成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

  1981年2月,村民黄书典在村东侧南北两道城垣中间菜地内掘土时,发现一个青铜质戈和数十枚铜镞,由此可知此处城垣为春秋时期所筑。此遗址已于1989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0月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另外比较重要的还有楚城长城遗址(也称霸王城),其位于大关口楚长城遗址西侧。2003年5月,贺金峰先生在方城县拐河镇石门村霸王城自然村北侧考察时发现,该遗址多为土筑,东西走向,东接对门山西麓小擂鼓台山,西连七峰山东麓大擂鼓台山,残高1~1.5米,宽约4米,全长300米,东擂鼓台山坡顶与西擂鼓台山顶有12米见方的平台基。城垣南侧有一古城遗址,后人传为楚霸王城遗址,村故名霸王城,然查阅史籍,并未发现此地有楚霸王项羽在此筑城及作战的记载。此处与大关口楚长城遗址一同发挥军事防御作用,显然是楚长城“方城”关塞的组成部分,古城当为楚国军队戍守屯兵之所。2009年5月,当地群众曾在古城附近发现过3枚铜镞,为春秋时期遗物。

  走马岭楚长城遗址则位于方城县杨楼乡各口村、园艺村北走马岭上,这也是贺金峰先生于1989年3月2日,到此地考察时发现的,该遗址东西走向,石筑,西起贘水(上游名甘江河)东岸山冈,沿岭脊向东,到园艺村北关山西侧,全长约2000米,城垣虽已被人彻底扒毁,但仍存城垣基槽和碎石,残宽4米,碎石堆于基槽两侧,基槽走向清晰可辨。中间段仍有1米高、4米宽的碎石城垣残迹,西端有方形城垣遗迹,修筑特点与大关口楚长城遗址的修筑特点相同。

  关山楚长城遗址位于走马岭长城遗址北侧,2002年10月贺金峰在这里考察时发现。该遗址西起贘水东岸的龙头山,东向经转山寨折向东南,经关山北侧东向延伸,又经确大山、尖山、东老寨山、风魔顶东向进入舞钢境内,直达石漫滩水库东侧五峰山,全长约150里,方城境内约50里。关山北侧城垣被山水冲开缺口处,断面可见平石层;城垣残高1~3米不等,顶宽1~2米,底宽3~5米,城垣南侧有一大沟,显然为筑城时取土所用;确大山山顶东北侧有十米见方的一个平台基,突出于城垣北侧,显然为马面遗迹。此遗址城垣蜿蜒于峰峦之上,势若长龙飞天,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此处遗迹与大关口等处长城连成一体,将伏牛山、桐柏山之间的天险隘口构筑成中原诸国自东北部南通楚国的唯一通道,使“方城”关塞从而具备了闻名天下的重要条件。

  七里岗长城遗址位于独树镇境内,黄石山以东,长约15里,此处地势南缓北峻,北临砚河,为一天然屏障。

  小关口长城遗迹,就是我们于2009年11月19日在拐河镇徐沟村境内的小关口考察时发现的,这是一段东西走向,长约500米的土筑长城遗迹。

  楚长城绕不过去楚方城

  现在牵扯到有关楚长城的文字,很少有说楚方城的了。

  但实实在在说,若论及楚长城,楚方城是绕不过去的话题。

  因为从根本上来说,方城一词,更能概括楚长城的“本性”。

  从楚方城整个城垣的修筑方法上看,基本上是利用地形,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无论是石砌还是土筑,都选择在外侧较为陡峭的坡地上。这样一来,自然增加了城垣的高程,提高了城墙的防护能力。一般来说,这样的城一定会修在两山夹峙的古大道上,形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另外,根据1957年安徽寿县出土的《鄂君启金节》所载推测,方城是楚国北方边陲的城邑,是一个规模不小的关城。“春秋战国时期,典籍上未有楚国在方城一带设县的记载。秦始皇统一全国,实行郡县制后,方城一带首次设立阳城县。但早在春秋时期,楚国在方城南、北都设立有县,在方城南,申、吕国故地设立申县;在方城北,应、许国故地设立方城外县。《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有云:‘此子为穿封戌,方城外之县尹也。’这说明,‘方城’指的就是关城,方城就是楚长城关隘之名,也就是说,方城当时属于军事性城邑。”邢罡先生说。

  现有的遗存及出土,成为邢罡先生观点的佐证。

  方城境内的楚长城遗址,在整个土垣内除发现有红烧土和木炭屑外,尚未发现其他遗物。而1981年2月,黄家 生产队长黄朝远在大关口东侧掘得铜戈一柄,青铜质,援长16厘米,两面有刃,中有脊,内残缺,为春秋末到战国间之器物。社员黄书典曾零星捡得铜镞数十枚,大小不同,多是青铜质铁铤,少数是铜铤。这些与军事有关的东西,都说明了“方城”在楚国的战略地位。

  实际上,方城在历史地望记载上有三处:《左传》载:“(楚)使庐戢黎侵庸,及庸方城。”杜预注:“方城,庸地,上庸县东方城亭。”上庸县,即今湖北竹山县东南,庸地为庸国国都。此次楚使侵庸,系楚灭庸国,与楚争衡中原无涉。《水经注·沔水》谓扬水“北径方城西,方城即南蛮府也”,南蛮府在今湖北江陵境,与当时楚郢都近在咫尺,但与庸方城一样,与楚争霸中原亦无直接关系。

  而《左传》文三年及襄十六年(公元前557年)记载中都说明了楚方城在防御其他诸侯邻国侵扰上的功用,并且也宣喻了方城不是一般孤立城市的城垣,而是连绵不断的、完整的防御工程——长城。故屈完所指方城无疑是指“叶南之方城”。

  河南博物院研究员张维华《中国长城建置考》中说,“庸之方城,僻处汉南,自楚视之,未足持为重险;且其地原非楚有,与时人所称楚方城者,于理未合。荆之方城,南临大江,亦非迫临华夏之比……大抵时人所称楚方城者,不在汉南,乃在楚北”,这也就是现在的方城。《左传》昭公十八年载:“叶在楚国,方城外之蔽也。”指明叶与方城相邻。今黄石山大关口向北数里孤石滩水库,为澧河中上游,相传明代尚为荒原,清代在此跑马圈地,其地低凹,在古代属于草泽是完全可能的。“楚方城”地望证之史籍,验之遗存,今黄石山大关口毫无疑问属楚古塞。

  应该说最初的方城,就是单指方城山“楚北塞”长城而言。

  楚终春秋之世都在争霸中原。迟至《左传》尚载,楚灵王问右尹子革:“昔我皇祖伯父昆吾,旧许是宅。今人贪赖其田,而不我与。我若求之,其与郑乎?”意即不承认当时楚所辖疆界,在其雄心勃勃、争霸中原的条件下,不大可能划界自守。当春秋之世,在其与中原接合部设立关塞,以为进退之据,是适应当时情况的。

  那么,楚方城何时扩展了呢?《中国长城建置考》以为在战国时期楚怀王与顷襄王之间,是有道理的。怀襄之际,秦国攻其左,韩、魏胁其右,国势日戚,出现筑城防守之必要。在这一时期内将“方城”开始向西扩展。

  楚长城之范围,《中国长城建置考》称:“综论楚之方城,其缘附之地,大抵西南自邓县之东北境起,沿今镇平县西境北行,入内乡县东北境。自此折向西北,逾湍河,经郦县故城北,达翼望山。复折东行,沿伏牛山脉,经嵩县、内乡及鲁山、南召等县交会之地,而东至鲁山县之南境。自此转向东南行,入叶与方城二县交界之地先经黄城,后达于东。复自东沿舞、方城两县交会之地,入泌阳中部之中阳山,即水发源地。自此又转向西南,约经今泌阳治之西北境,入唐河县界。”这便是有楚一代长城的大体轮廓。而它们与古籍记载正相印证。也许是从楚文王开始,楚方城之称谓逐渐延展,成为楚长城的代表性称谓。

  小关口显见是一处天然险隘,难怪楚人会在这里依势修筑长城。

  被积雪与树枝覆盖的土圪梁子,就是新发现的楚长城遗迹。

责任编辑:
  • 推荐关键字:楚长城 遗址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指数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指数网的价值判断。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南艺美院专家学者访问台湾艺术大学(图) 南艺美院专家学者访问台湾艺术大学(图) 新国博免费开放6大展 新国博免费开放6大展 “后母戊鼎”改名后首展出 魂在淡彩浓墨间(图) 魂在淡彩浓墨间(图) 中翰清花将拍卖可能出自圆明园里的燕子罐(图) 中翰清花将拍卖可能出自圆明园里的燕子罐(图) 紫砂茗壶 紫砂茗壶 文人雅韵(图) 瀚海、天宝楼联合推出春季拍卖“燕京八绝传承人艺术精品”专场(图) 瀚海、天宝楼联合推出春季拍卖“燕京八绝传承人艺术精品”专场(图) 旅欧日记——陈立勋欧洲水彩写生展(图) 旅欧日记——陈立勋欧洲水彩写生展(图) 先锋绘画、先锋音乐对决在激情雨中——井士剑、谢海近作展开幕 先锋绘画、先锋音乐对决在激情雨中——井士剑、谢海近作展开幕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