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宝阿育王塔 资料图片
铜器收藏专家王殿祥:七宝阿育王塔当年用瓦灰当胶泥
去年,备受大家关注的七宝鎏金阿育王塔在南京长干寺出土的铁函里被取出来,该塔高1.1米,宽40厘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阿育王塔。昨天,江苏省收藏家协会铜器收藏委员会顾问王殿祥做客扬子直播室,揭开这座阿育王塔制作过程中的秘闻。
老屋瓦敲成灰做胶合剂
七宝鎏金阿育王塔在银片制作上,先根据阿育王塔造型,将厚为0.6厘米银片作为毛料,然后取用大于银片的松木板,刨平,“再将房屋上的老屋瓦(古时房屋青瓦较多,尤其是宋代),敲成瓦灰,将松香加热成糊状,将瓦灰拌入松香内,搅拌成黑色胶泥,这么精美的阿育王塔会用上最普通的瓦灰,可能很多人都很惊讶”,王殿祥笑着说,将黑色胶泥覆盖在事先准备的木板上,铺平,然后将准备好的银片用火烧红,冷却后附在胶板上,用木槌敲平。
王殿祥介绍说,这时就可以将佛教纹样构图印到银片上,做出线条后,银片上就形成了佛教纹样的凹形线条,为了达到想要的效果,这期间需要不断地回火和捶打以及其他工艺,直到达到效果为止。
王殿祥在直播室介绍七宝鎏金阿育王塔的制作过程
为镶嵌珠宝挖了452个圆窝
“因为七宝阿育王塔上要嵌452枚珠宝,其中一些珠宝是异形的,就必须先在银板上根据宝石挖出一个圆窝。”王殿祥介绍说,将银板取下、清洗、折弯、折合成形,然后合形时要做框架,因为塔内要放金棺银椁,需要较大空间。
这个空间就是采用千年不变的木材“沉香木”制作出来的,他介绍说,沉香木的木质坚硬,耐腐蚀、不变形且香气迷人,古人用沉香木来做阿育王塔的骨架,工匠们将做好含有银纹佛教纹的银片,包裹在图样大小的沉香木框架上,然后用铆钉铆成,装上各种银饰部件。最后将做好的银阿育王塔经过清洗、除迹,并将珠宝镶嵌上,再进行鎏金。
鎏金要用“涂金棍”抹金
“古老的鎏金工艺能不变色,且牢固,黄金灿烂光泽、华贵富饶如新。”王殿祥介绍说,鎏金是中国古老的传统工艺,古称火镀金、汞镀金,混汞法等。鎏金是自先秦时代即产生的传统金属装饰工艺,是一种传统的做法,至今仍在民间流行。在东周和汉代以后均颇为流行,是当时最值得称道的铜器表面装饰工艺之一,先后称为黄金涂、金黄涂、金涂、涂金、镀金,宋代始称鎏金。
王殿祥向记者揭示了这种工艺的程序,包括杀金、抹金、开金、压光等四道工序。先将黄金锻成金箔,剪成碎片,加热至400℃左右,然后倒入汞,搅动使金完全溶解于汞中,然后倒入冷水中使其冷却,成为银白色泥膏状的金汞合剂,这种液体俗称为金泥,这个过程俗称为“杀金”。
其次,用磨炭打磨掉铜饰件器表面的铜锈后,用“涂金棍”沾上金泥与盐、矾的混合液均匀地抹在器物表面,边抹边推压,以保证金属组织致密,与器物粘附牢固。此一工艺过程统称“抹金”。
然后,适当的温度经炭火温烤,使水银蒸发,黄金则固着于铜器上,其色就由白色转为金黄色,此一工艺过程统称为“开金”。举例来说,在实际操作中,经过四次鎏金的铜件,金层厚度能达到36微米。
最后,用毛刷沾酸梅水刷洗,并用玛瑙或玉石制成的“压子”沿着器物表面进行磨压。使镀金层致密,与被铸器结合牢固,直到表面出现发亮的鎏金层。此一工艺过程统称“压光”。这样一件精美鎏金件便诞生了。
“在古代铜饰件装饰中还有鎏银,其工艺方法与鎏金相同,是用银、汞剂抹于器物表面。”王殿祥还介绍说,鉴别一件器物表面是否有鎏金,主要是看它的表层里是否残留汞。鎏金工艺发展到汉代已达到高峰,汉代贵族墓葬多有鎏金之器,且不像战国时期只施于小件,而是有了不少大件鎏金器,并且往往鎏金工艺与鎏银、镶嵌等工艺相结合,集多种装饰工艺于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