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油画“清明上河图”:
泛着金光的珠江江畔,十三行旗帜猎猎;晨雾渐渐散去,一众外国商人在城墙边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上了岸,走过长长的石板街,走向行商在海幢寺一旁建起的豪华庭院洋房;外厅茶叶贸易正在进行,内厅有人与外商在交流;最里厅是富甲天下的行商首领伍秉鉴在接见外商……
广州梦幻般的前世浮华,正袅袅展开。
重现这段辉煌场景的,不是电影,也不是小说,而是一幅高1米、长达33.6米的巨幅油画!
真实复原
昨天,记者在大学城目睹了这件被不少人称为岭南油画“清明上河图”的作品。作品3月9日开笔,到昨天才基本完成。作品尺幅太长,只能折成三段,在室内绕成了一个巨大的U字。作者陈铿引领记者细细观赏。随着画面的延伸,大家熟悉的光塔、六榕塔等广州标志性建筑一一出现,而细小之处也绝不含糊。画面中,一副招牌写着:“百医百方,焉可以牛易羊;一药一性,岂能指鹿为马!”陈铿说,这副对联绝非无中生有,而是经过了文史专家的详尽考究,确有此联。
真实再现广州繁华盛景,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尽管有老照片和外销画做参考,但陈铿还是请了多方面的文史专家把关,专家学者涉及人文、历史、文学、宗教、民俗、艺术、展览、出版等领域。该长卷由策划、调研、素材收集、创作构思、草图设计、电脑效果模拟、研讨论证、环境重造,到草图修定、正式创作,历时超过一年,行程跨越省港澳。
刚开始的时候陈铿有几个合作者,但不久后全都走了,“花这么长时间来创作历史画,他们觉得耗不起。毕竟历史画不是主流”。
老广情结
“创作这样的作品,和我的岭南情结有关。”陈铿说。
十多年前,陈铿在美国佛蒙特艺术中心进行交流时,展出了几张自己画的西关趟栊门石板街的作品。一个外国老画家颤颤巍巍地走过来带陈铿去了他的画室。他从书架上拿出一本画册,上面是十八、十九世纪中国的外销画,画的是200年前广州及珠江三角洲一带的绮丽风情。“想不到在异国他乡,能看到这么原汁原味的岭南景象”!回来广州后,陈铿在穗、港、澳的档案馆、图书馆遍寻老广州的记忆。一天,在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外文图书库偶尔翻开一本尘封的图书,翻见一组十九世纪中叶广州的图片时,陈铿激动了,以前所见的那一页页图像,脑海渐渐清晰了起来。陈铿兴奋莫名,赶紧用笔画下它们的轮廊……
《十三行》是陈铿搭建的第一个舞台,上面有超过1000人正在进行表演,重构广州的昔日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