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新发现
呼唤专家“协同作战”
大量丝织品在水中浸泡千年却没有腐烂、丝织小包中发现的数百枚米粒状物体是否为“诸圣舍利”……大报恩寺遗址考古过程中的一系列新发现,如今依然是未解之谜。专家表示:“从发掘过程和出土文物来看,大报恩寺遗址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考古项目,涉及到材料分析、结构检测、文物保护等诸多领域。考古专家需要和其他学科的专业人员一起进行联合攻关。”
其实,早在阿育王塔出函之前,市博就曾针对宝塔及铁函的总体保护,计划邀请相关的专业单位共同进行课题攻关。当时的项目课题有四个方面,分别是宝塔的取出及铁函、宝塔制造工艺的课题研究、宝塔本身的修复保护课题研究、出土丝绸的专项保护课题研究以及大报恩寺遗址地宫保护课题。
去年11月,正是晨光集团工艺研究所专家的“挎刀相助”,通过软织物兜底加机械手提取的方案,保证了阿育王塔安全、无损地出函。而前期的工业X光机和内窥镜检测,摸清了铁函、宝塔的成分,并证实塔内确实存在金棺银椁。随着考古工作的进行,阿育王塔木胎鎏金的特殊材质、出土丝织品的保护、金棺银椁的材料成分等一系列课题,仍然需要各领域的专家联合攻关。
多学科攻关
为考古队提供“科技支撑”
据记者了解,由于前期工作已有一定基础,此次考古项目课题主要分为地宫遗址保护和出土文物保护两部分。其中,地宫遗址将进行全面保护、修复以及加固研究;出土文物保护将根据文物材质分类,探索阿育王塔木质胎体及金属外表的修复保护方法,并对发生脆化、硬化的丝织物进行软化研究。
本月中旬,国家文物局将召开专家组会议,以讨论确定该项目的具体课题及研究方向。据华国荣介绍,不同领域专家的“协同作战”,将为大报恩寺遗址考古工作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在文物保护方面还会引入一些新材料、新手段,比如计划对大报恩寺遗址地区进行遥感探测,帮助考古队寻找地下遗迹。“有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支持,接下来的大报恩寺遗址考古工作会更加专业化、科学化,在此过程中收获的创新成果,对于今后国内考古勘探和文物保护工作也将大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