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是我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6月13日是我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大众收藏中,剪纸、年画、织锦等凝聚着中华民族聪明才智的民间“土文物”,也让民众体验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迎来了收藏的“春天”。
中国民间美术学会理事、71岁的鲍家虎先生长期进行民间艺术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他说,民俗类藏品在前几十年里曾一度受到冷落,现在社会各界对民间文化保护的认识和热情不断增强,这是非常好的收藏时机。
记者与几位民俗收藏者进行了交流,他们不约而同地说,与玉器、陶瓷、书画等项目相比,民俗艺术品经济价值相对较低,以往参加者寥寥无几。
近几年,民俗收藏正在由冷转热,渐渐被藏友们所重视。
藏友路民生说:“民俗藏品目前和瓷器字画不一样,由于市场炒得过热,一般百姓都知道家里有个瓷瓶不能轻易出手而漫天要价,可他却想不到上辈子留下的老家 什,竟然有人花钱买。像我收的老纺车、老油灯,有的花几十元钱,有的是白要的,都还没有被拥有者重视起来,因此入手价格很低。”
鲍家虎先生认为,在鉴赏和收集民间艺术品时,不能有偏见,也不能有偏爱,各种风格都有地域文化的特征。他提醒,民俗收藏前景看好,但并不是任何现在不太使 用的工具都值得收藏,尤其是对于刚刚入门的初藏者来说,掌握一定的收藏知识和鉴别能力非常重要。免得几年过去,虽然收得满屋子老家什,可藏品的意义和价值 却不大,耗时又费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