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劳动报,无论是拍卖市场存在潜规则,还是由于造假手段高超,迷住了拍卖行的视线,名家赝品现身拍卖行,仿佛已成为各大拍卖公司和藏家不可避免的问题
日前,在香港某著名拍卖行举行的春拍“20世纪中国当代艺术”专场中,林风眠作品《渔获》以1634万港元位居首位。而同时上拍的另外4件林风眠《京剧人物》系列作品,也拍出高价。
然而出乎预料的是,在各种市场声音中,探讨最多的并不是林风眠作品高价成交所折射出的市场回暖,而是对该批林风眠作品真伪的质疑。
名家赝品出现在知名拍卖公司的拍场已不是个案,近年来,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等名家作品都是各大拍卖公司赝品出现的重灾区,这仿佛已成为各大拍卖公司及藏家不可避免的问题。
拍品来源受质疑
其实,早在拍卖之前,就有业内资深人士对此次上拍的林风眠作品的真伪提出质疑。
据相关人士介绍,在一个业内小型聚会上,几位知名艺术品经纪人根据这批作品的风格以及创作年代,发现与林风眠真迹不符。这种对林风眠作品的质疑,很快演变为一场对赝品来源的追踪与猜测。用其中一位参与者的话说,“林风眠赝品以前也常在各大拍卖公司出现过,但很少像这次一样,以集中出现的模式亮相在著名拍卖公司,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而另一位业内人士的话为质疑提供了“佐证”,他表示,目前市场上林风眠作品的赝品量已占90%,可以说达到了泛滥的程度。他说,上世纪林风眠的个别弟子、亲戚都曾参与到造假活动中,并成为一个公开的秘密。
面对市场的质疑,拍卖方表示,《京剧人物》四幅作品是挪威海勒夫妇与林相识后陆续买的,《渔获》藏家亦是丹麦前驻中国大使毕德森。拍卖公司在接到有关尺寸、图片等相关信息后,进行了多次鉴定,且对于5幅林风眠作品从接到信息到最终决定上拍的一系列从欧洲到亚洲的行政流程都专业且透明,“我们没有发现任何问题。”
“好坏搭配”的潜规则
对此次拍卖的林风眠作品的真伪,恐怕一时难有定论。但我们不能忽视这样一个问题———这些重要艺术家作品的赝品为何频现知名拍卖公司?
据一位业内人士透露,拍卖方只有征集到好的拍品才能吸引买家购买,从而赚取佣金。为了不流失客户,个别拍卖行会为大藏家提供一些“便利服务”,这已经成为拍卖业中的潜规则。该人士表示,一些大藏家在刚进入市场时,不可避免会买到假的或者不好的藏品。当拍卖行向这些大藏家征集拍品时,藏家就会开出条件,比如我今天委托给你一件珍品拍卖,但你要顺带将我以前买错或者不好的藏品一并进行拍卖。这样,在双方都想得到利益的前提下,二级拍卖市场受到操控的现象屡屡发生,而那些先前被大藏家购买的名家赝品也在操控的游戏中混入各大拍卖公司。
藏家将自己的藏品好坏搭配,委托给拍卖行,只是名家赝品现身拍卖行的其中一个通道。更为“巧妙”的是,有些拍卖图录的说明中特别注明“附入境单”,这是当今国内拍场中造假、贩假惯用的一大伎俩,试图以“回流”来证明拍品的可信度。一些行内称为“老冲头”的赝品,其出现在市场上更值得注意。
完全杜绝尚缺良药
无论是拍卖市场存在潜规则,还是由于造假手段高超,迷住了拍卖行的视线,名家赝品现身拍卖行,仿佛已成为各大拍卖公司和藏家不可避免的问题。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内地艺术品市场缺乏对某位大师作品的专项市场研究。比如在国外,某位艺术家的重要作品,目前在谁的手中,做过什么展览,曾从哪家画廊售出等,都有详细的记录。由于国内的一级市场画廊的发展还不及拍卖行,本来应该由画廊为主力的市场研究工作远远落后于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国内大师作品的展览记录屈指可数,往往一件名家作品问世后,没有出版记录、展览记录等身份认定,从而也使赝品有了可乘之机。
尽管目前没有良药来完全杜绝赝品现身拍卖行,但一些业内人士认为,赝品在拍卖行的猖獗现象最终会随着市场本身的规律调节而减少。同时,当作为一级市场的画廊在市场中承担起重要的交易角色,他们通过长期培养客户,不会因赝品致使自己的客源流失。这样,整个市场会进入一个良性的轨道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