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收藏界近几年很火,甚至有人认为:继北宋末年、康乾盛世、清末民初后的第四个收藏高峰,正在到来。
但很火的收藏圈子里,并不是所有的藏品都火。人类的藏品名目繁多,单是当代的收藏品种就超过2000项。我们可以将所有藏品大致分为:陶器瓷器、中国书画、西画雕塑、雕品工艺、玉器玉雕、古典家具、金银珠宝、奇石化石、邮票邮品、古币钱币、工艺品、图书报刊、收藏卡、标牌章、票证等10余项,其中瓷器、国画、油画最为热门。因为热闹的收藏市场,其实就是“艺术品收藏市场”。艺术品的范畴很广,并不是所有艺术门类都进入了红火的艺术市场。
在中央美院王宏建的《艺术概论》中,艺术包括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摄影、影视、文学、建筑、园林、曲艺等10类,其中“美术”包括绘画、雕塑、书法、篆刻、工艺美术、现代设计等。国内几大艺术网站所设的热门与热卖藏品,几乎全部在美术之列。同样,“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所设的书法、绘画雕塑、玉器珠宝、金属器、陶瓷、综合艺术、工艺美术等7个专业,也全部在美术门下。
显然,红火的“艺术市场”几乎被美术产品一统天下。
但在各类美术产品中,最火的又只是绘画、瓷器两项。中国艺术市场近几年被称为与房市、股市相并的第三大投资市场,绘画与瓷器正好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部分。难怪,藏界的重要期刊都把“书画鉴藏”、“说瓷赏陶”作为主打栏目。可见,最赚眼球的绘画与瓷器,是解析整个中国艺术品收藏市场的要点。不过,解析还须从“人”着眼,因为艺术品收藏市场的火,火在人气。
与热闹的股市比较,就可以发现艺术品收藏市场的这个特色。就总量而言,在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强劲增长的2007年,年交易额为236.94亿元;而同年5月的中国股市,仅日成交量就超过4000亿元,前者比后者千不足一。但从参与者数量来看,在中国股市踊跃的2007年,沪深两市股民总数为7000万(其中包括空账户和休眠账户),而同年全国涉足收藏者同样达7000万人。显然,在钱堆不是很大的收藏圈子里,汇聚了非常大的人堆。
然而与艺术品有关的人,首先是创作者。古今美术家不计其数,但从业心态大概只有两种:
一种可谓“潇洒派”,以中国文人画家最为典型。文人画家是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他们一般回避社会现实,标举士气、讲求情趣,多取材山水、花鸟、竹木,以抒发“性灵”或愤懑。但是,中国能成为文人或士大夫、有雅致作“文人画”的,毕竟极少。他们在发达之前或败落之后,以及更多永远没有机会发达者,则只能做很务实的“实务派”。
中国的“实务派”画家走两路:宫廷和民间。宫廷绘画从唐代兴起、延至清末,宋徽宗赵佶曾将科举制度引入画院,宫廷画家不仅领取厚禄,得宠者还可穿四品、五品官服。宫廷画家受制于皇命,其创作自然服从于帝王的政治需要和审美趣尚。民间绘画源远流长,从最早的岩画、彩陶画,到商周以降的壁画、帛画、漆画、中堂、扇面等等,画工或受雇于祠寺豪门、或鬻艺于乡村市井,所作不外乎主顾命笔的“明劝诫、著升沉”或“成教化、助人伦”之类。其实,在宫廷画家和民间画家那里,作画就是一个“找饭”的工种或营生。
艺术品购藏者的心态,大致也可分为类似的两派。
一曰“雅玩派”,主旨在于玩和显富。帝王是最大的玩家:唐太宗以重金购求王羲之书迹,唐玄宗专设“集贤院”征集书画,清乾隆内府尽收民间佳品。其次的玩家是贵胄官绅、名儒大贾,元代江南三大艺术赞助人之一的倪瓒,专建三层“清秘阁”藏名画法书;民国丝业巨富庞元济,设藏画室“虚斋”、编辑《虚斋藏画录》20余卷。
能拥有雄厚权力或财力拿艺术品“雅玩”的,当然稀少,更多亲近艺术品的购藏者,意在取利,可谓“实利派”。唐代内府及私人庋藏成风,不惜高价抢购书画,便催生了专业的书画商们“手揣卷轴,定贵贱”。当时多数的民间书画购藏,是用以进献权贵获取仕途。在皇室尚文、文臣当道的宋代,不仅出现了专门经纪书画的“牙侩”,自觉投资书画古玩、从中牟利者更加多。
很明显,好玩的美术世界吸引着各色人等趋之若鹜,但真正能以艺术为“乐”当“玩”的,屈指可数。大多数时候,艺术是求利的商品,围绕艺术的是求利的“经济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本无可厚非,况且《史记·货殖列传》中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或许,坦然地从“利”的角度去理解天下最好玩的美术世界,会是一件既好玩、又有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