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政府机构设置画院,在我国是一个有着一定历史的传统方式。大量存在着的画院,在今天的文化事业建设中实际承担着的责任,却是需要注意的问题。
1月5日,浙江省第十七届全省画院工作会议在杭州召开。会上,浙江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高克明做了新一年的浙江省画院工作动员报告。浙江省美术馆(筹)馆长、浙江省美协秘书长马锋辉介绍了第七次全国美代会的相关情况,并宣读了吴长江代表中国美协第六届主席团作的《熔铸中国气派 打造国家形象 推进中国美术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工作报告。同时马锋辉也就即将举办的第11届全国美展的相关情况,做了进一步的介绍。作为浙江省内画院界的领头羊,浙江画院院长孙永代表浙江画院,就如何在文化大省建设中进一步深化画院自身功能等一系列问题,和与会代表展开了探讨。
近些年,伴随着新一轮的中国书画热,大量国有、私营性质的画院应运而生。以浙江省为例,就有浙江画院、杭州画院、西泠书画院、江南书画院、慈溪画院、温州画院、绍兴画院等前前后后五六十家,仅杭州一市就有16家之多。大量存在着的画院,在今天的文化事业建设中实际承担着的责任,却是需要注意的问题。在2008年全国各地以省为单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一系列美术活动中,江苏省在全国是一个特例。这种特殊性体现在全国多数省份是以美协组织美术活动以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而江苏省则是由江苏国画院倡议发起并组织。
由政府机构设置画院,在我国是一个有着一定历史的传统方式。1956年6月1日,国家提出为培养国画家而设立北京、上海两个中国画院。选择在新中国成立伊始确立画院体系,一方面体现了政府对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视,从文化政策上给予的关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改造中国画的成果。中国画不仅仅是文人闲情逸致的宣泄,同时也是反映社会风貌与现实生活的一支重要力量。自1957年开始,北京画院、江苏省国画院、广州国画院、上海中国画画院等陆续成立,至1960年止,全国范围内画院的建设在团结大批艺术家的基础上,促进了中国画的改造和创作的繁荣。这一时期,中国画的形式和内容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与改观。“文革”结束后至20世纪90年代初,是全国画院建设的新一轮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各省市画院广泛开展交流活动及联展,从整体上向美术界展现了新中国画院发展的第二个历史时期。
新世纪以来,文化事业特别是美术事业的蓬勃发展,一定意义上要求画院不能停留在之前的发展思路上止步不前,相反需要多方面打开新的发展局面。针对此前的“拿着国家的工资、画自己的画、赚自己的钱”等外界的质疑,浙江画院提出了“引进人才”、“加强跨省交流”、“学科带头人”、“研究员制度”等一系列措施,力求从根本上调动画院工作人员积极性,并试图通过接下来五到六年的沉淀积累,让画院步入成熟稳定的发展期。而在最近两年的发展中,浙江画院通过“陆俨少艺术研究会”、“浙江画院工笔画研究所”两家下属协会,配合浙江画院整体工作,成功举办了“纪念陆俨少诞辰百年”、“南北工笔画对话艺术展”等系列活动,在全国美术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会议上,来自浙江省各县市的画院代表也就此次会议之际,交流了各家的心得,聆听了兄弟单位间的经验。其中,杭州画院院长张子翔对于画院人才引进的问题,谈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在具体的操作中应当不仅仅从艺品与人品两个方面考虑,同时还实行考察制。这种举措在今年也得到了收效,在刚刚展出的第三届全国青年美展上,杭州画院新近引进的两名年轻画师双双获奖。此外,从各家画院递交的报告中也不难看出,画院虽然面临着各种问题,亟待调整,但在例如抗震救灾等诸多社会公益活动中,多数画院还是依据自身特色,做出了各自的努力。
站在历史的节点上,画院所面临的问题,并非口号的提出,而更重要的是在旧体制与新现实之间,勇敢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发展之路。通过创作出更多精品力作,通过与社会、与公众的互动,让社会重新认识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