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的意义
http://www.socang.com   2009-01-15 09:18   来源:
        [按]这是曾璜兄和任悦女士《图片编辑手册》出版后我写的一篇感言。对图片编辑由轻视、忽视到理解和重视,正说明了我们的新闻摄影在逐步成熟起来。但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生态环境改变了,图片编辑面对的挑战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单有专业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超越专业甚至行业的眼光、超出常人的胆略和丰富的资源,对当代的图片编辑也许更为重要。

  闻曾璜兄补充校订的《图片编辑手册》第二版将出版,把这篇文字贴上来,权表恭喜之意


  标准的意义


  ——读曾璜《图片编辑手册》感言


  在肯尼斯·考伯拉(Kenneth Kobre)那册数度再版的《报道摄影:专业化的探讨》(Photojournalism:The professional’s Approach)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有效的报道摄影始于图片编辑,而不是摄影记者”。十几年前,正当我雄心勃勃选择以摄影记者为业、并被尤金·史密斯、塞巴斯蒂奥·萨尔加多、詹姆士·纳赫特维等伟大的新闻摄影家的作品撩拨得热血沸腾时,我对这种论点不以为然。十几年过去了,在经历了从摄影记者到图片编辑的角色转换、在渐渐熟谙了报道摄影在整个传播环节中的运作程序和种种矛盾、在品尝了图片编辑的苦辣酸甜之后,我慢慢咀嚼出这句话的真味。


  从某种意义上说,“图片编辑”这个角色所肩负的使命,一则是报道摄影标准的塑造,二则是在标准的施行中不断创新。特别是在当代,在报道摄影随其载体一道成为大众文化消费的一种方式、在媒体形态越来越多元化、功能越来越复杂、竞争越来越激烈、在各种新技术和新观念的不断冲击、商业化倾向日益明显的态势下,如何确立图片的专业化方向、如何使图片规则转化为有效的传播规则,已经成为图片编辑不可旁卸的责任。可以想见,其中的焦切之情,正是催生《图片编辑手册》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载体,图像传播有着比文字传播更为久远的历史和更为曲折的遭际。从史前文明的岩画到上古时期的象形文字、从19世纪40年代前的绘画插图到现在的数码影像,图像一直在与文字的博奕和在自我的蜕变中扮演着重要的传播角色,并且发展出丰富多彩的图像语言形式、构成形式和组合形式。在图像的发展史上,我们可以看到莫奈(他对绘画的语言探索使之成为现代主义绘画的重要开拓者)、卡蒂埃—布列松(他提出的“决定性瞬间”理论揭示了快照摄影最为本质的美学特征)、安塞尔·亚当斯(“阶梯曝光”揭示了摄影独特的语言形态)等具有开创性的大师。他们的探索指向只有一个,那就是如何用最为有效的手段满足人们对“真实”的欲望。当然,后来的电影、电视也是这种欲望驱使的结果。


  那么,当摄影进入大众传媒、当摄影必须放弃自身的艺术独立性而嫁接到更为复杂和易变的传播学上,它又该遵循什么样的游戏规则求得生存与发展呢?


  在这条道路上,有一大批探索者贡献了他们的才华和智慧,但他们并不象摄影记者那样显山露水,因而往往容易被人忽视:


  斯蒂凡·洛伦特(Stefan Lorant,1901-)是现代图片传播史上第一个值得尊敬的人,作为20世纪20年代德国《慕尼黑画报》的总编辑,洛伦特对现代报道摄影规范的确立贡献巨大:他坚决拒绝采用任何摆拍的照片;他将用单张照片概括新闻的报道方式进一步发展为用一系列照片多侧面、多角度地表现一个中心主题;他将摄影的报道范围进一步扩大,不仅关心名人,也同样关心与日常生活有关的题目。他确立的这些原则,不仅成为当时报道摄影的圭臬,而且成了那个时代自由思想的象征,洛伦特因此也被称为现代摄影报道的第一位名编辑。后来洛伦特又担任英国伦敦《奥丹姆每周画报》(Odham's weekly Illustrated)的编辑和《图片邮报》(Picture Post)的总编辑,他的观点影响了美国其后创刊的《生活》、《瞭望》、《考察》等杂志。而经过他指点的摄影家,包括了汉斯·鲍曼(Hans Baumann)、艾尔弗雷德·艾森斯塔特(Alfred Eisenstaedt)、马丁·芒卡西(Martin Muncaszi)等一大批人,罗伯特·卡帕(Robert Capa,1913-1954)“世界上最伟大的战争摄影家”的伟名,也正为洛伦特所在的《图片邮报》授予的。

      吕西安·沃格尔(Lucien Vogel,1886-1954),法国《观察》(VU)杂志的创办人,编辑、记者、出版人、设计家,在1928年创办《观察》之初,他就宣称: “以新的精神来构想和以新的手段来实施,《观察》将给法国带来一个新的准则,那就是:用照片报道国际新闻,任何有重要时间发生的地方都将有照片、电讯和文章传到《观察》……”,他一改当时照片仅仅是配角和无关紧要的插图的局面,为此,他把包括安德烈·柯特兹、罗伯特·卡帕这样当时最优秀的摄影师吸引到身边。1954年沃格尔去世时,《生活》杂志的创办者亨利·卢斯在唁电中这样评价他:“没有《观察》,就永远也不会有《生活》的创办。”

  《生活》杂志中从威尔逊·希克斯(Wilson Hicks)以降,到彼得·豪(Peter Howe)等各个时期的图片编辑们,他们为报道摄影的成熟做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虽然存在着种种缺陷,但是《生活》的图片评判标准,特别是“图片故事”的标准,直到今天,仍然具有重要价值。


  此外,还有这样一些人值得提及:罗伊·斯特莱克(Roy Emerson Stryker,1893-1975),FSA纪实摄影的总设计师,按照他拟定的脚本拍摄的照片成为纪实摄影史上最为重要的财富之一;亚力克塞·布罗多维奇(Alex Brodovitch),《哈泼氏市场》的艺术指导,著名的摄影导师,他的设计理念(比如照片“出血”)大大拓展了摄影的传播形式和可能;密苏里新闻学院院长弗兰克·卢瑟·莫特,他在1942年合成使用的“Photojournalism”提示了报道摄影是“图文结合的信息传播方式”;哈罗德·伊文斯(Harold  Evens),他撰写的《Pictures on a Page》系统总结了图片编辑的方法和原则;彼得·帕拉佐(Peter Palazzo),《纽约先驱论坛报》依据杂志模式改版的重要策划者、“重新设计运动(redegine project)”的策划者之一,他将照片、图表、漫画等各种图像元素相互融合,以及讲究用图片构成版面视觉中心、用大照片、版面大量留白等,为报纸与电视抗衡贡献很大;马里奥·加西亚(Mario Garcia)博士,他在上个世纪80年代提出的WED(WriteEditDesign)一体化编辑理论对图片的编辑指明了更为有效的方法……


  很显然,西方媒体之所以发达而且充满活力,与这些人的探索是分不开的。仅就报道摄影而言,是图片编辑框定了它的基本格局和发展走向。


  在我国,报道摄影的实践虽然起步较晚,而且一直在动荡和尴尬的局势下低水平发展,但仍然有一些有识之士开始了对摄影以及图片编辑规律的探索,比如20世纪20年代《时报》总编辑戈公振,他为《时报·图画周刊》提出的图片宗旨对图片的功能进行了主次分明的划分:“今国民敝锢、政教未及清明,本刊将继文学之未逮,一一揭而出之,尽画穷形,俾举世有所观感,此其本旨也。若夫提倡美术,增进阅者之兴趣,又其余事尔。”还有《良友》画报的创办者和主编伍联德、梁得所、马国亮,他们的图片编辑手法、特别是图片专题的编辑直到今天也谈不上落后。当然还有我们极为尊重的前辈蒋齐生先生,他在提出了“图文并重”的办报观点后,还提出了对“照片编辑”的要求:“是本报权威的新闻摄影代言人和业务指挥官,他的业务和职责主要有两条:一、着重培养本报新闻摄影记者;二、在报纸版面上很好的运用新闻照片。”并且建议照片编辑应在“报纸在总编一班人中设立”。具有相当强的前瞻性。


  但是直到今天,一个不容辩驳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虽然我国的传媒业发展很快,虽然一些报刊在认识到了图片的重要性之后设立了图片编辑或图片总监,但是,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具体操作上,我们都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图片编辑还很难在报刊传播环节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更为遗憾的是,自1986年开始接触报道摄影开始,我在国内一直看不到一册“有用的”图片编辑图书,在工作中摸着石头过河、边做边学的状态和无据可凭、不知深浅的恐慌是我以及我认识的很多图片编辑的现状,所以,非常高兴能看到这本《图片编辑手册》。


  看得出,两位作者是以审慎而务实的态度来组织书中内容的。


  说他们审慎,基于两点:


  一,作者对于涉及到的所有理论和概念的解释,都是以一种探索性而不是妄下结论的姿态来阐述的。比如对“新闻摄影”、“报道摄影”、“用于传播的摄影”等,作者详略得当地描述了它们产生的背景和基本差别,不仅不至于引起读者的误解,而且尊重了图像传播存在与发展的动态开放性特点。


  二,如加西亚·马里奥所言,图像编辑工作是一门实践大于理论的工作,  所以,《手册》在认真搭起了图片编辑的基本框架后,将创造性和个性的发挥权,放到了在不同媒体工作、有着不同智慧的具体的图片编辑手中。


  说他们务实,同样基于两点:


  一,《手册》中提供的所有观点、方法、标准、图像信息和资源库,几乎是可以拿来就用的,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二, 在中国图片编辑工作实践并不充分、理论探讨谈不上深入的背景下,作者实行“拿来主义”,原汁原味地介绍了发达国家图片编辑的经验和做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种介绍的意义不言而喻。


  《手册》的作者曾璜是新华社特稿社摄影记者,美国纽约雪城大学摄影硕士研究生,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水平,他的留学和长期与国外图片社合作的经历使他具备了“洋为中用”的能力。任悦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摄影教师,著名新闻摄影教育家萧绪珊教授的弟子,是最近几年在报道摄影实践和理论上均有造诣的年轻一代摄影师中的翘楚。两位作者的学术背景和实践经验保证了这册书的基本素质。


  更为有意义的是,经由这册书,有志于报道摄影事业的人们又有了一条与他们交流以及大家互相交流的途径。在图片编辑工作的上升时期,“资源共享”固然重要,但“智慧共享”似乎更重要,我想,所有发生在我们之间的交流,会与这册书一样,成为我们的共同财富。

责任编辑:
  • 推荐关键字: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指数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指数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南艺美院专家学者访问台湾艺术大学(图) 南艺美院专家学者访问台湾艺术大学(图) 新国博免费开放6大展 新国博免费开放6大展 “后母戊鼎”改名后首展出 魂在淡彩浓墨间(图) 魂在淡彩浓墨间(图) 中翰清花将拍卖可能出自圆明园里的燕子罐(图) 中翰清花将拍卖可能出自圆明园里的燕子罐(图) 紫砂茗壶 紫砂茗壶 文人雅韵(图) 瀚海、天宝楼联合推出春季拍卖“燕京八绝传承人艺术精品”专场(图) 瀚海、天宝楼联合推出春季拍卖“燕京八绝传承人艺术精品”专场(图) 旅欧日记——陈立勋欧洲水彩写生展(图) 旅欧日记——陈立勋欧洲水彩写生展(图) 先锋绘画、先锋音乐对决在激情雨中——井士剑、谢海近作展开幕 先锋绘画、先锋音乐对决在激情雨中——井士剑、谢海近作展开幕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