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博物馆11月15日开馆,该报记者提前探访“镇馆之宝”
1000多件文物你看过几件
海南省博物馆将于11月15日正式开馆,届时将展出的1000多件文物,许多都是市民们未见过的新面孔。此次展出的文物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历史文物,主要依靠考古发掘;二是近现代文物,侧重点在海南华侨从世界各地带回来的文物,以及海南本土反映23年红旗不倒的革命文物,如军功章、捷报、公报等;第三则是民族文物,即反映海南黎族苗族同胞生产、生活情形的物品。展览将突出海南特色、民族特色和边疆特色,将会以富有观赏性、趣味性的形式,让参观者了解海南的历史和现状。
据了解,省博物馆正在有条不紊地将展览所需文物近期内完成布展工作。在省博物馆即将开馆之际,该报记者带您提前进入展馆,零距离接近“国宝级”文物,一道领略海南岛的亘古历史变迁。
最古老文物
昌江信冲洞巨猿化石
在海南省博物馆的文物宝库中,昌江信冲洞的巨猿牙齿化石是年代最古老的珍贵文物,经专家测定,距今已有40万至60万年的历史。正是这枚小小的化石,却证明了40万年前海南岛与大陆依依相连。
省博物馆征集部主任章佩岚介绍说,信冲洞位于昌化江支流南阳溪的转弯处,因南阳溪的不断冲刷下切和侵蚀,洞下山体形成了近于90度的坡度,垂直立于混雅岭南面的峭壁上,这种河流转弯处也是人类栖息的最理想之地。所以在这里发现了近20余种哺乳动物化石,巨猿化石是其中最为珍贵的。
因为巨猿是与人伴生的灵长类物种,对研究古人类的进化有重要价值,以前仅在湖北、贵州、广西、广东发现巨猿化石,信冲洞发现的巨猿化石,将其的分布纬度向南推移,这为继续研究巨猿的生理特性提供新的依据,为海南古人类、古气候、古环境、古地理变迁和第四纪生物学地层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探索台湾海峡的地史演变提供珍贵的古生物学依据。
最精美藏品
魂瓶
魂瓶,也称魂魄瓶、五罐瓶等,是一种流行于我国南方地区的随葬器物,器形多呈平口罐、五孔罐或五联罐状,罐身和顶盖上有亭台楼阁、飞禽神兽等堆塑;其质料为陶瓷,尤以青瓷居多。由于该物大量出土于汉末至宋以前的墓葬中,尤以六朝为多,所以一般认为中古时代为魂瓶习俗流行的鼎盛期。近世民间葬俗中亦多有以“宝瓶”、“食罐”、“粮仓”、“五谷囤”、“招魂袋”之类器物随死者葬入土中的,一般认为正是魂瓶之俗的一脉相传。
省博物馆将展出的是青色釉魂瓶通高46厘米,口径11厘米。记者看到,该瓶体由上下两部分粘接而成,通体施有青釉,釉色纯净。制作中采用了塑贴、模印等装饰手法,使其达到了相当高的工艺水准。瓶体上部正面塑有三层飞檐高楼,四周塑造有各种动物的形象。瓶体其余三面共有八名乐人持不同乐器进行演奏。下部的大罐疏朗地贴有猎人、狗、鹿、猪、鱼、龟等形象,与上部密集的堆塑形成了鲜明对比。
章佩岚主任认为,这件魂瓶构思巧妙,制作精细,反映出三国时期制瓷工艺在成型技术上所取得的高度成就。塑造的题材虽多却无琐碎之感。各种造型寓巧于拙,着重表达内在情趣,将天上人间、神话现实揉合在一起,既现实又浪漫。它作为随葬品,表现了墓主人及其家族永保富贵、家运兴隆的祈望,同时也生动地再现了当年江南水乡的景象,因而具有极其珍贵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海南最早人类化石
“三亚人”牙齿
“三亚人”牙齿是在岭东悬崖下离地6米处发现一处天然石灰岩溶洞——落笔洞遗址中发掘出土的,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南端的古人类生存印记。1992年3月,海南省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组织考古专家复查落笔洞遗址,在洞内后部左壁的灰色胶结层断面上,首次发现了5枚人类牙齿化石,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碳14年代测定,距今已有1万年的历史。
根据史料及考古人员在发掘现场考证得出,落笔洞人已经学会把牛类的肢骨、鹿角进行切割、打击、刮磨,制成自己理想的生产工具,也能够打制穿孔石器,保留火种。他们除了捕食水牛、羚羊等温顺的动物,也能借助工具捕捉大型的亚洲象。落笔洞人在狩猎中还了解到许多动物的生活习性,不断提高狩猎技术,扩大猎取对象的范围,更会用箭镞等工具切割兽皮,防风御寒,极大地提高了生活质量。
“这次在遗址中发现的13枚人牙化石,包括门齿、犬齿、前臼齿和后臼齿,分别代表老年、中年和青年各个阶段的不同个体。牙齿外观形态、构造及大小与现代人基本一致,当属晚期智人阶段。”章佩岚主任告诉记者,“三亚人”牙齿化石的出现,更加验证了在远古时期海南岛就有人类生活的痕迹。
最重量价值“三宝”
越王剑、凤首壶、唐三彩马
在省博物馆中,由国家文物局赠送给省博物馆的战国时期“越王亓北古”错金铭文青铜复合剑、唐三彩马、宋青白釉花口凤首壶三件文物可以算是最有情意的文物,它们将在专设的“重器灵光”展厅展出。
越王亓北古剑又称“盲姑”剑、“不寿”剑,系越王勾践之孙王不寿的自用剑,距今已有2400年的历史,目前发现存世仅三柄,尤以入藏海南省博物馆的这柄最为完整,是所有存世的越王剑中最长的一把,品相极佳。章佩岚主任介绍到,这是一柄铸造于战国晚期的青铜剑,剑通长65.2厘米,格宽5厘米,剑格两面有错金鸟虫书铭文,一面为“戊(越)王亓北古”,另一面为“自元用之”,圆形剑首环列错金鸟虫铭文为“台戊(越)王亓北古自作元用之剑”。这柄剑是中心利用国家重点文物征集专项资金于2007年从台湾收藏家手中收购而来,至于这柄剑出土于何地,何时辗转流传到了台湾,至今无人知晓。“值得一提的是,这柄剑上的铭文历经2400年风风雨雨,依然清晰可辨,色彩鲜明,实在不多见。”
由国家2002年从日本收购得来的青白釉花口凤首壶是受唐代波斯金银器影响演变而来,是宋代景德镇烧制而成,具有独特风格和鲜明时代特征的新品种。口部盛开的四瓣花象征凤冠,凤头上大喙、大眼,凤首后部恰似一束长羽上飘呈钩状,平衡了凤头的坐标,展现了凤的精气神。胎质洁白细腻,釉色白中泛青,晶莹透体,凤头美如琢玉。
唐三彩马被文物专家认定是“不可多得”的宝物,它是2004年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从美国纽约苏富比春季拍卖会上竞拍得来的珍贵海外文物之一,目前在国内绝无仅有,加之唐代黑釉马又极为罕见,足见其珍贵之处。考古专家认为这是一件典型的皇家造型唐三彩。这件立马俑,马伸颈昂首,细腰健蹄,两耳直竖,眼睛炯炯有神目视前方,通体施棕黑釉,呈自然毛釉斑点,马前脸、鬃、尾、四蹄为白色,四腿直立于长方底板之上。“通过对马的形态、有花纹装饰的马头革带的具体特征判断,是少见的绘有三朵花式的马鬃的唐三彩。”章佩岚主任激动地说。
据悉,这三件文物将对提升海南的文化底蕴和文物品味,对于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和促进我省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