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利国教授在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上发言
内容摘要:艺术品收藏的历史是文化史的一个组成部分,乃是具有文化性征的特殊产品的有限消费史。艺术品收藏文化是通过艺术品选择、购买、贮存、展示、交流、转让、流传等步骤,以艺术文化为核心,以艺术投资为常态的系统性实用审美文化。艺术品的文化收藏强调对待艺术品收藏的文化观点和文化标准,同时突出从事艺术品收藏的文化原则和文化方式,其根本目的是警惕和避免艺术品收藏的工具化、物欲化和金钱至上倾向,致力于民族认同和文化主体精神的重建。具体说来,在收藏的指导思想上,艺术品文化收藏体现在以下方面:确立文化中心意识;具有艺术审美眼光;形成文明诚信理念。
关键词:艺术品;收藏文化;文化收藏;艺术审美;诚信
一
艺术品收藏正在成为一个经济和文化增长热点,成为艺术学、经济学和文化学研究的一个引人瞩目的研究对象。将艺术品作为有价值的财产,同时作为艺术欣赏客体和文化研究对象,进行搜寻、选择、购买、聚集、珍藏乃至展示的艺术消费行为及其方式,就是所谓艺术品收藏。从古文字学来看,“收”,“取也” ,“聚也” ,“敛也” ;“藏”,“匿也” ,“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见也” ;“收藏”,意为收聚、贮存,如“灰、康、粃、杯、马矢,皆谨收藏之” ,也指所收藏之物。
无论是作为一种行为,还是作为行为的对象或者说结果,艺术品收藏都同时具有视觉形象性和精神审美性,同时具有经济属性和文化属性。艺术品收藏实际上往往是一种投资方式。除了等待转手倒卖的暂时收藏以外,艺术品收藏家从市场购得的艺术品通常不会急于脱手,甚至不考虑转卖的问题,但是由于艺术品的市场价值随着时间而改变,收藏品事实上成为收藏家动态结构的资产的组成部分。这是艺术品收藏不可避免的经济属性。与此同时,艺术品乃是历史文化的有形遗存,乃是历史记忆的视觉符号,乃是艺术家精神创造的物化形态,自有其丰赡的文化内涵;而艺术品收藏的历史延续和空间转移,又会形成新的文化脉络,汇入整个文化格局之中。这是艺术品收藏不可避免的文化属性。
一般地说,艺术品收藏的历史几乎要跟艺术本身发展的历史一样悠久。艺术品收藏开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原始宗教崇祀目的的器物保存。世界各地的原始遗存中都发现了为数众多的祭祀器皿或者有关巫术、图腾文化的原始雕塑、绘画和工艺品,它们在当时很可能被贮藏保存而反复使用于原始文化仪式场合。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上层统治者的艺术品收藏,尤其是帝王(宫廷内府)和教廷的艺术品收藏,往往是当时社会的主要艺术品收藏或者说艺术品收藏中心,他们的艺术品收藏在数量上和质量上也占优势,而且从文化取向和艺术趣味方面引导着民间收藏。
大约在公元前8世纪,西周王朝专设“春官之职,掌祖庙之收藏,凡国之玉镇大宝藏焉” 。唐代张彦远曾记载:汉明帝刘庄“雅好丹青,别开画室,又创立鸿都学,以集奇艺,天下之艺云集”。 宋代皇室的艺术品收藏十分丰富,至书画皇帝宋徽宗时达到其顶峰。宋徽宗时御藏名画就达6396件,包括自魏晋至北宋历代作品,被分成十门,合编成《宣和画谱》,“随其世次而品第之”。皇家王公贵族的艺术藏品深贮秘阁,或者只有特定时空的展示、交流。元代以前,内府的艺术品典藏在整个社会艺术品收藏领域具有压倒的优势。元明清三代,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民间收藏越来越兴旺。例如,清代康雍乾三朝政局相对稳定,扬州地区商业在盐业带动下十分繁荣,为当地文艺的活跃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受地方官吏倡导文艺的影响,富商大贾纷纷附庸风雅,追求艺术消费享受,于是字画古董买卖收藏之风炽盛。盐商安歧居扬州,有家资巨万,曾大量购藏书画珍品,成为当时名噪一时的大收藏家。“扬州画派”就是在这样的经济背景和市场环境中形成起来的。民间收藏的扩大也带来藏品展示交流的扩大。
在西方,以奴隶主阶级和封建统治者为收藏者主体的艺术品收藏,到了近代,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之后,逐渐演变成以民间收藏为主的局面。在“商人就是国王”的英国,艺术事业主要靠公众通过购买和收藏来资助了。恰如匈牙利裔英国艺术社会学家阿诺德•豪泽尔(Arnold Hauser)所说的那样:“艺术消费者对艺术家的关系经历了从永久的雇佣者、奴隶主、封建领主到赞助人、顾客、买主、鉴赏家、艺术之友、拍卖参与人和收藏家的变化。在艺术生产和消费的范畴,从奴隶制、封建主义、教会统治到资产阶级和金融资本的发展过程中,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艺术家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来处理艺术;自由的艺术市场;不再被迫执行别人旨意的生产者和有什么就可以选择什么的艺术收藏家。” 而18世纪以后,近代的博物馆、美术馆陆续建立,艺术品的私人收藏又以新的形式转向社会,藏品也从相对封闭走向开放。这个过程在中国开始得较晚,大致上在19世纪末期。
艺术品收藏的历史是文化史的一个组成部分,乃是具有文化性征的特殊产品的有限消费史。
当代的艺术品收藏主要由公共机构收藏、企业收藏和个人收藏三大部分组成。后两者便是所谓民间收藏。而公共机构收藏则指国家或者公立学校、银行等单位的收藏,尤其指公立博物馆、美术馆的收藏。无论哪类收藏,都会成为历史(包括当代史)记忆的核心部分之一和个人、群体行为、形象的物质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