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之美当代紫砂壶经典作品提名展”开幕式
紫砂壶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十分珍贵的文化价值和比较广泛的使用价值。紫砂壶文化作为我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智慧和深厚底蕴。清茶配以紫砂,融会和寄托着儒、释、道三家的价值追求与审美观念。在儒家看来,紫砂壶及其代表的茶文化集中中庸之美、贵和之美、立德雅致之美、礼尚人伦之美于一体;就释家而言,中国佛教将自身特有的禅文化与中国茶文化结合起来,形成了“茶禅一味”的茶禅文化;至于道家而言,尊人、贵生、清静、无为和道法自然、返朴归真等理念无不生动地体现在古朴的紫砂与淡雅的茶香之中。而融入了书法、篆刻、绘画、诗词等多种多样文化表现形式的紫砂壶,将品、闻、观、赏、感、悟等有机结合,达到了从生理、心灵最后到灵魂的超越。它已经成为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生动集成者,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标志。
此次活动将紫砂艺术带进了高等学府,旨在将代表着中国传统艺术和理念的紫砂文化的讨论引入到更多元化的学术讨论中,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与保护,同时为发展繁荣紫砂艺术进行前瞻性探索。同时,吕尧臣国大师与金庸先生、吕俊杰省大师以及一批紫砂界新秀与北大、清华教授合作的作品形成了此次壶展的一个鲜明特色,充分展示了紫砂壶的文化气息和魅力。
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杨河在开幕式上致辞
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杨河教授在开幕式上做了精彩的发言。他指出,紫砂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应与时俱进地体现着中华民族时代发展的脉搏,把握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才能理解中国传统的现代意义。紫砂文化不仅集中反映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并且对于科技迅猛发展、社会急剧变动的当今时代尤其具有指导意义。杨河表示,今后北京大学将更加自觉地担负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与相关机构一道共同推动紫砂壶文化艺术的发展。
在下午举行的“传承与发展——紫砂艺术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北大、清华的教授与民间工艺美术大师齐坐一堂,进一步探讨紫砂艺术的发展。与会学者与艺人从历史、考古、具体创作等领域各抒己见。
“传承与发展——紫砂艺术学术研讨会”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赵为民认为,紫砂壶文化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壶与茶之内涵是一体的。季羡林先生为此次壶展题词“谈茶”意味深长。赵为民教授说,喝茶可以有三种境界:一为“饮”,即解渴,是满足生理的需求;二为“品”,即情感的享受;三为“谈”,这已上升到哲学意境的交流。所以说,季老的“谈茶”之语文字简朴,却与唐代赵州和尚的“喫茶去”有贯通之妙。制壶同样有三个层次,一是盛茶的器皿之用;二是造型工艺的创造;三是神韵的追求。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从国际视野入手,探讨了如何提升紫砂文化的品牌价值,使其成为中华文化最高境界的标志符号,从而上升到国际品牌的行列。他指出,紫砂文化在文化传播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紫砂文化曾是一代文人文化的集中体现,品茗、论诗的生活方式已经深入到一代文人的骨髓中。而今,紫砂文化代表的那种清淡、回味无穷的生活韵致依然深深地潜藏在中国人的心灵中,只是缺乏形式上的一种表现。从形式到内涵两层面深入到人民生活当中,是紫砂文化得以从文化上升到产业的必经之路,也是其走向国际品牌、代表中国文化的深厚动力。
与会专家认为,紫砂壶还展现出鲜明的“和谐”精神,体现在壶自身外观造型的和谐,也体现在制壶和泡茶过程中水与火的相反形成、相得益彰的艺术的和谐,更体现在人与壶、人与茶、自然与人文之间天人合一,体用不二的哲学的和谐。弘扬紫砂文化,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护好、发展好、传播好这种和谐精神,更好地发挥紫砂文化安顿人心、滋润生命、崇礼尚德、乐感教化、促进交往、增进和谐的积极作用。
与会嘉宾合影
当前,紫砂文化在形成国际文化品牌方面已取得辉煌的成就。2006年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安南访问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特意以一把“提梁石瓢”款式的紫砂壶相赠,并意味深长地寄语道:“中国茶文化追求心平气和,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和’观念,相信当前的国际事务也可以‘心平气和’地来解决。”一壶一席话,令安南赞叹不已,同时也体现了以紫砂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至高地位。
肩负民族使命的北京大学,历来重视传承和弘扬紫砂壶文化等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大学与民间结合,将进一步增强紫砂壶文化的思想深度和文化底蕴,提升紫砂壶文化的国际品牌意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