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化石做出的恐龙复原模型
150件珍贵的古动物化石集中展现几亿年前生命的辉煌,今起可免费参观
从四亿年前海洋中诞生的第一条“鱼”,到三亿多年前的两栖动物;从两亿多年前的哺乳动物再到一亿多年前尝试飞天的带翼恐龙……今日,“生命的印迹中国古脊椎动物学新成果展”在山西博物院开幕,并将于明日正式开展,150件珍贵的古动物化石将令广大市民大饱眼福。“生命的存在,成就了地球的无限生机,通过这些古脊椎动物的化石,成功回放了生物演化的完整历程。”据主办方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生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此次展览共展出近150件平时珍藏在国家各个研究机构的古动物化石,用如此规模集中展现几亿年前生命的辉煌,在太原乃至山西尚属首次。
按照古脊椎动物的成长年代,本次展览共分为海洋、称雄陆地、史前苑囿、哺乳新生、灵长之灵5个部分,其中年代最为久远的当属距今有4.05亿年的蝶柱鱼。
据介绍,每10万只恐龙中只有一只能留下骨骼化石,而此次参展的恐龙化石多达十余件,除了大家知道的翼龙、凌源潜龙外,还有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小的恐龙小盗龙。来到展示小盗龙的展柜旁,很多游客都停下脚步,仔细欣赏起来,观众白女士说:“这只恐龙太特别了,长得像鸟儿,只不过它有4个翅膀。”从化石上可以看出,生活在大约1.3亿年前的早白垩纪的小盗龙,身长不到1米,四肢和尾巴都覆盖着羽毛,而小盗龙正是利用四肢覆盖的羽毛,从一棵树飞行到另外一棵树。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恐龙繁盛的时期属于“热河生物群”,而这些化石之所以能留给后人,是因为它们都是火山爆发后的牺牲品,被黄沙掩埋后才形成了化石,而化石周围的地质岩层,就像是一本保存了上亿年的古书,真实记录着发生在地球上的每一段故事!据悉,此次展览预计在10月底结束。
相关链接
古脊椎动物学是古生物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对象为动物骨骼化石,而古脊椎动物不仅包括一些大门类的灭绝生物,如头甲鱼类、恐龙类等,还包括哺乳类动物等。
记者揭秘
三个箱子运来“大象”
走进展厅内,一具庞然大物映入眼帘,这就是迄今为止有1200万年历史的铲齿象,是科研人员根据其化石做成的高3.8米的骨架模型,目的是为了让游客更直观地认识古脊椎动物。为了运送这个庞然大物,工作人员把铲齿象拆成一千多个“零件”,分别装在3米长、1米宽的3个大箱子里,从北京连夜运抵太原。
据专家介绍,此次抵并的化石都是举世罕见的“国家级”化石珍品,单是保险保额就高达千万元。
“大象”腿骨可以触摸
一般来说,这些贵重的标本珍品都会安放在展柜中,禁止触摸。不过,主办方专门为此次展览安排了一块真实的大象腿骨化石,特许观众用手触摸,亲手感受生活在千万年前的象腿的形状和质感。记者也尝试了一番,大象腿骨摸上去比较圆润。工作人员说,这块化石很重,3个成年男子使出全身的力气,也未必能搬得起来。
远古翔兽最具“明星相”
在展厅一角,有一个金黄色的“小飞鸟”模型。它是人类目前已知最早的会飞的哺乳动物,也是已知会飞的哺乳动物中,惟一目睹过恐龙的物种。
1.25亿年前,恐龙是地球的“霸主”,远古翔兽的出现表明了哺乳动物开始将触角伸向天空,与翼龙争夺制空权。2006年年初,我国古生物学家在内蒙古宁城发现了一枚带翼膜的哺乳动物化石,而英国《自然》杂志便以远古翔兽做封面,报道了这项重大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