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华《毛主席去安源》
红色题材油画的称谓最先是自油画拍卖市场启动之后,各大拍卖行为了方便商业运作,对其革命性历史性题材的拍品进行的一种内容描述和版块划分。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一些大型拍卖公司竞相推出了与学术挂钩的主题专场拍卖,希望以这种“学术与市场并行”的主题专场拍卖形式成为拍卖公司吸引买家的新策略,红色题材油画的叫法就是在这种商业境遇下应运而生的。目前拍卖市场上定位为红色题材的油画,主要是指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创作的,以歌颂中国近现代民族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歌颂中国共产党和爱国主义为主题,反映当时具备党性和主旋律性质的社会面貌和精神特征,能够体现民族意识、凝聚国家情感的,具有思想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现实主义油画作品。
1995年嘉德秋拍中,颇受人们关注的著名油画《毛主席去安源》(刘春华?1967年)以605万的高价成功拍出,标志着红色题材油画进入内地拍卖市场。红色题材油画进入艺术品拍卖市场已有十几年的时间,从最初的少人问津到如今的趋之若骛,作为一种特殊题材的艺术品,红色题材油画的市场行情在整体油画拍卖市场变迁的背景下,也经历着一般艺术品的潮起潮落。面对红色题材油画在拍卖市场跌宕起伏的十几年历程,对红色题材油画拍场现状及拍品成交现状进行梳理和分析于艺术市场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对于预测红色题材油画未来行情走向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期望能够给红色题材油画投资者带来一定的指导与启发。(本文中用于分析的红色题材油画拍卖数据主要来源于雅昌艺术网)
一、主题形成,价位待调——拍卖市场现状
(一)主题性版块拍卖激发主题性收藏意识
红色题材油画进入拍卖市场伊始,只有中国嘉德首先在拍卖专场上开辟红色题材油画版块,北京翰海和中鸿信也有零星的红色题材油画上拍,但并未形成专题性的规模,其他拍卖公司也并未采取任何举动,纵观整个市场,红色题材油画尚未在拍场形成主题性版块的整体局面。但是到了2005年,各大拍卖行都纷纷推出了自己的红色题材专场,平均成交率达到80%,远远高于其它书画、瓷器的成交率,在拍卖行各专场中名列前茅。例如北京华辰在秋拍中首次推出“1938-1991:历史的主题”拍卖专场,共成交作品94件,成交金额达2313.3万元,成交率为77%,其中有大部分是红色题材油画。2006年北京朵云轩2006秋季拍卖会红色题材专场推出的28件中国油画,成交率高达96%,总成交价突破800万元。由于红色版块继2003年后持续行情看好,各大拍卖行逐渐将红色题材油画作为一个主题性版块隆重推出,甚至形成了自身的一个拍卖品牌。红色题材油画日益受到关注,不仅是因为拍卖行红色主题性版块推出的举动引导了收藏界的投资方向,激发了投资者红色主题收藏意识的产生,同时也是因为红色题材油画自身的收藏价值引发了投资者的自主性收藏意识。红色主题性油画收藏意识逐渐在收藏界形成,这是国内油画收藏群体的扩大和整体水平提高的表现。主题性的收藏意识在油画市场上的出现,也是油画市场开始向成熟方向发展的一个标志。
(二)市场价位的形成不够完善
现在市场价位的形成不够完善是红色题材油画艺术市场存在的比较大的问题。在拍卖行里,作品的学术价值对价位的影响还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拍卖行与委托人在定价时也只能参考画家以往的作品价格,而不是画家所创作红色题材油画的价格涨落情况。例如,何孔德的《沿着毛主席五七指示的光辉道路奋勇前进》和《沿着毛主席指引的革命路线胜利前进》同时亮相2006年华辰春拍,前者估价相对合理,成交价令拍卖行满意,但后者虽也代表了何孔德的艺术成就,但估价过高(150万至180万),导致流拍。这主要是由于何孔德以前的价位还只是个位数,最近才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现今将价格定在百万,收藏家还是有些接受不了的。虽然各家拍卖行所共同认识到,随着红色题材油画艺术市场的火热,易失性、稀缺性色彩浓厚的红色题材作品,特别是精品力作,将会越来越少,会更加珍贵,但是也必须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只有拍品的市场定位成功,才会有交易的成功。只有拍品的估价迅速、准确、科学、客观、合理及具有吸引力,才会有投资者感兴趣并进而参与竞投,才会成功交易。红色题材作品的年代积淀性决定了它的高价位将会持续一段时间,在市场正在调整、投资多元的今天, 随着拍卖行和收藏界对红色题材油画价值回归的认同,相信在将来红色题材油画市场会进一步完善和成熟。
(三)第二代油画家仍被市场遗忘
本文在第二代油画家个人红色题材油画作品成交价格指数的统计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1、本类统计中的作品为油画,不包括油画样稿(色彩稿、素描稿);2、样本画家为第二代油画家,且至少在两年中每年均有红色题材油画作品成交,以反映成交价格的变化趋势,另外也更具代表性;3、样本作家如在同一年中有多幅作品成交,则取每幅作品平均价格的均值作为统计表中的平均价格项;4、平均价格的计算结果采取四舍五入法。
通过分析笔者发现,在这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第二代油画家中,除去刘春华因为一开始就以《毛主席去安源》一作高价进入拍卖市场,因为马太效应而持续被市场关注之外,其他几位的作品在2006年以前均处于较低的价位,作品每平尺的价格均为几万而已,到了2006年,虽然莫朴的作品价位有上升迹象,每平尺的价格均超过十万,但从崔开玺、戴泽、艾中信三人的成交作品价格来看,仍未出现与其学术地位对应的价位,整体分析可知在红色题材油画版块里,绝大多数第二代油画家仍然被市场遗忘,这也是整个油画市场存在的问题。第二代油画家目前的影响和价格还远不能与新老两代相提并论,但是,他们的特殊经历使他们在历史名分上既跻身于前辈之列又是第三代油画家的直接培养者,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细细追寻第二代油画家的足迹,我们可以发现如果说第一代油画家创作的作品以风景静物、肖像、人体为主要内容。那么,第二代油画家则把目光移向革命战争历史和群众劳动生活等红色题材的创作,并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创作了一批反映中国革命历史和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建设的作品,填补了近现代中国绘画创作中的一大空白。第二代油画家的作品价值是不能被忽视的,笔者认为由于他们红色题材油画作品本身具有承前启后的学术影响,且存世量较少,买一件即少一件,目前的价格被严重低估,应该说随着红色题材油画市场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这些画家的作品在未来的升值潜力是不可估量的。
二、放长线,重名头——拍品成交现状
(一)红色题材油画适合长线投资
由于红色题材油画本身具有创作周期长,从事创作的画家较少,数量有限的性质,拍场中有一大部分拍品都有过二拍、甚至三拍的经历。这部分拍品在不同的时期成交情况有很大差别,如汤小铭的《毛主席在书房》2003年7月在上海国拍以1.8万成交,两年之后在上海中天二拍,成交交为16.5万。赵一唐和武奎英的《华伯伯在我家》2002年在中鸿信春拍以6.6万成交,两年后再次在中鸿信二拍,成交价已经飚至38.5万。梁照堂等人创作于文革时期的《毛主席视察农机馆》在中国嘉德1996年的秋拍上流拍(当时估计15—25万),而在北京华辰2005年秋拍中以330万的高价成交,增幅高达13倍。根据同一件拍品样本,分析其以时间为纵轴的价格变化,这给研究红色题材油画十几年中拍卖市场行情走势变化提供了更为准确的参考标准。笔者统计了从1995年到2006年参加过二拍、三拍的红色题材油画的成交情况,对19件“二拍”成交作品拍卖价格涨幅变化分布图和涨幅百分比图(见图1、图2)进行了大致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多次上拍的19件成交拍品中,高于“一拍”成交的拍品有18件,占了95%,图2的饼状图可以反应这些作品的涨幅明显。从图1的19件成交作品价格涨幅变化分布图中可以看出,保持原价或贬值的作品的上拍周期是半年到3年,而增长3倍以上的作品集中分布在上拍周期为5年以上的时间段,由此可以看出,红色题材油画适合长线投资。中鼎公司艺术总监刘童童介绍,在六七年以前,红色题材的征集相对比较容易,但经过这些年的发掘,这类藏品的征集已进入了困难时期。尤其是早几年拍出的一些佳作,都被收藏家珍藏,不愿出售。他说“从2003年以来,市面上红色收藏品的流动量已经很少,藏家都在等待行情看涨,不会轻易向外抛售。”可见藏家们都意识到了红色题材油画适合长线投资的道理。这和红色题材油画本身具有历史价值的特点是相吻合的,红色题材油画的历史价值经过时间的磨砺与日俱增,它的商业价值正在逐渐被拍场和藏家认同,在一段时间内,将会回归应有的价值。
(二)“绩优股”——有参展、获奖、出版、印刷经历的“红色经典”油画
通过对1995年至2006年红色题材油画拍卖市场中未成交作品的统计,笔者发现未成交的97件作品中有52件作品在上拍描述中均没有相关的参展、获奖、出版、印刷经历,占了未成交作品数量的二分之一强。而1995年至2006年以百万以上高价成交的42件作品中,有过相关参展、获奖、出版、印刷经历的作品占87%的比例。由此对比可以看出,藏家们在评价红色题材油画的价值,重点考虑的还是作品曾产生过的历史影响及选进出版物的著录情况。产生过广泛影响的作品,出版刊发次数最多的作品价值要明显偏高,比如《毛主席去安源》、《毛主席视察广东农村》、《在大风大浪中前进》等作品创下拍卖天价的原因即在于此。因此,红色题材油画拍场上,有名头、有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的“红色经典”作品受到藏家青睐,行情看好。
(三)文革时期佚名作品行情低迷
笔者对拍场中文革时期佚名作品的上拍和成交情况进行了统计(见表3),发现它们大量出现于2006年的红色题材油画拍卖市场。经过2005年的精品迭出、高价涌现的稳定增长期,2006年的拍场上红色题材油画精品已经较难觅求,许多藏家不肯轻易出手,等待着更好的市场行情。一批佚名作品的上拍,表明拍卖行精品征集已有一定难度,于是退而求其次,以期充实红色题材拍场。
通过分析发现,上拍的9件文革时期佚名作品中流拍6件,流拍率高达67%,这在红色题材油画整体形势看好的大前提下来看,无疑说明文革时期佚名作品行情低迷。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三点:一是拍卖公司自身对文革时期佚名作品的认识和定位,这对于竞拍者对拍品的喜好态度和看法有很大影响,毕竟拍卖公司是一家集学术性、市场性和权威性于一体的专业拍卖机构,他们对于拍品品质的划分与确认会给一般的藏家带来一定的权威压力和竞拍导向。藏家往往会根据拍卖行对拍品的估价来权衡拍品的价值,考虑它是否值得投资。从上表中可以看到,拍卖行对佚名作品作品的估价非常保守,基本在3万以内,少有超过10万者。竞拍者如果自己对拍品心里没数,或者容易被拍卖行估价引导,对这批作品没有信心,就很有可能放弃对其投资,造成文革时期佚名作品的流拍;二是竞拍者的精品收藏意识或名家情结会让自身的收藏品形成一定的门槛,根本不考虑拍场中的佚名作品,这也是文革时期佚名作品流拍的一个原因;三是收藏界对于文革时期艺术品的收藏价值认识尚为肤浅,认定署名作品,目光停留在艺术家的名望以及文革时期艺术品的艺术价值上,而忽视其作为不可再生的文物所具备的历史价值,与外国学术界和收藏界对于中国文革物品的价值观有较大差距。这也是导致文革时期佚名作品的流拍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