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瑛(1586-约1666)明代画家。字田叔,号蝶叟,石头陀,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从留下的资料看,虽然他曾自号“东郭老农”,但似乎家境优裕,一生就是写字、画画、游玩。兼擅山水、人物、花鸟,成就卓著。因他出生在“浙派”的发祥地——杭州,后人便称他为“浙派殿军”。张庚在《国朝画征录》中谓:“画之有浙派,始自戴进,至蓝为极。”其实他初学绘画乃从元代黄公望入门,临仿元代诸家,皆可乱真。后上溯晋唐两宋,并漫游天下,兼容并蓄,至中年自创面目,下笔苍老坚劲,气象崚嶒,其画风并无“浙派”戴进的很大影响,倒是颇接近于“吴门画派”的沈周、文徵明。
在蓝瑛一生众多的绘画形式中,最具有其个人独创意义的,当数其“没骨重彩法”。历史上的重彩山水画,有勾线、填色,大部上青绿的“大青绿山水”,再加描金则成“金碧山水”;有水墨皴染为主、设色为副,局部上青绿的“小青绿山水”;而所谓“没骨重彩法”,则是一种传说为公元六世纪时南朝梁的画家张僧繇所创的画法。其意是不用墨笔勾、皴、染以作物象的骨架,而是直接用彩色描绘物象。张僧繇也就成了“没骨重彩法”的祖师。然而,历史上并没有他的没骨青绿山水画传世。最早赋予张僧繇“再生”的,是明末董其昌,他在七十四岁时曾作《仿张僧繇白云红树图》,说是“仿”,实则完全是意造。而蓝瑛继之,所以蓝瑛的“没骨重彩山水”,其实完全是蓝瑛的自创。
《白云红树图》绢本,纵189.4厘米,横48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图左上题识:“白云红树。张僧繇没骨画法。时顺治戊戌(1658)清和画于醉鹤轩。西湖外民蓝瑛。”此时蓝瑛已72岁,入清也十五年了,因此此图可以说是蓝瑛晚年的“没骨青绿重彩山水画”的精品。图绘青山雾霭中,色彩艳丽的丛树生长茂盛,有山泉涌出,汇成小溪,溪桥上一个高士策杖伫立,似在观赏山景。画中的山石完全用石青、石绿分浓、淡画出,石脚染以赭色,然后以汁绿和花青染出受光的向背面,深淡有度,微见笔痕。树叶亦以浓淡有变的红、黄、青、绿色点成。小草以朱砂笔撇出。而山腰缭绕的云雾,则不同于此前的双勾或留白,而是在用色略加烘染后填以白粉。整体色彩浓艳、对比强烈,却又能相互协调,不落俗套。同时,他似乎并不完全为程式所囿,图中树干及小桥、人物,仍是用墨笔勾线然后上色。但是显而易见的是,全图山石、树木的造型、布置,以及用笔、用色已经较之张僧繇时代大为成熟。虽称之古“没骨法”,其实依然透出元人的气息。在明代绘画普遍地逊色于前人的大环境中,这种大胆推陈出新,显得特别的可贵。其成就,当不在戴进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