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工艺大师喜欢把茶具制成竹的形状或饰上竹造型的雕刻,既有“昭苏万物春风里,更有笋尖出土忙”的笋形,也有提梁、壶嘴带节形的竹状;既有实竹雕刻的天然实物,也有陶瓷套竹的精致工艺。许多竹造型茶具,旨在弘扬竹子特有的君子风范,肯定竹子的虚心和志向高远,或者通过谐音来表达“庆祝”、“祝寿”之礼,用以激发茶人对竹子的美好形象获得联想,达到怡情养性、领悟茶道精神的目的。
清代有只“四方竹节壶”,通高130毫米,由汪生义所作。此壶以竹鼎为型,以山绿泥制作。从壶把、钮及壶嘴的竹节,可看出功力。整个器形,厚实稳重,壶身刻:“阳城县关”四字,底印“生义制造”。盖内小款“生义”。汪生义是老辈制壶高手。据说,吴云根、朱可心等工艺大师曾拜在他门下学艺。
另一只“束竹八卦纹紫砂壶”,是嘉庆或道光年间的精品。此壶通高85毫米,口径96毫米,以64根长竹段围成壶身以合64卦之数。制壶大师邵大亨在这件作品上倾注了他非凡的才智和艺术造诣,他不仅将64根长竹、32根短竹一一雕成,既根根相连又根根相间,秀拔葱翠,而且不露丝毫修整痕迹,大有一挥而就、一气呵成的流畅情调,更让人推崇的是借“竹”衬托出其造型语言,这就是《易经》中的“一分为二,再分为万物万象”的易学哲理,他在壶盖上浮雕出伏羲八卦,盖钮做成太极式,并取势俯视,壶身用64根修竹围成,又用32根竹分成8根一组合成四组成壶足,取势侧视,平衡左右的嘴把饰以代表中华的“龙”雕。这种通过一把茶壶淋漓尽致地表达一种哲学思想的方式,可以说是陶瓷造型艺术上的空前壮举。
说到紫砂壶的集束形状,当代蒋蓉的“束柴三友壶”值得一提。此壶通高75毫米,径宽160毫米,全壶由束起的松、竹、梅干所组成,壶腹以竹皮捆绑成型,追求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与其他同名题材的作品有着不同的诠释手法。其中梅枝执拗地扭曲成嘴,老松稳稳地弓成手把,竹枝硬是在束缚中高出一节,还有两只嬉戏的松鼠,十分可爱。
在当代的制壶名人中,台湾的邓丁寿对竹子也情有独钟。他的一款“玄中壶·竹韵”,是一把打破茶器主流,创作另类流派的两用式茶壶。玄机隐藏壶中有个控制茶水转动的内胆,可以随心自由选择底流或是壶嘴注水,让掌壶者在沏茶过程中多了一分把玩的乐趣。搭配特殊设计的茶海,内藏滤网设置,出水顺畅有力,滴水不涎,断水利索,一对组合相辅相成,是一款实用又典雅的茶具。他所赋予“竹”的形象看起来挺秀自然,娴雅有度,以竹干形成壶体及耳、钮,竹叶浮雕在壶体上,洋溢着生机盎然的生命力,以竹头为底座组合叠成来诠释流露,让端庄的文人气息与耐人寻味的竹韵美感隽永生辉,让拥有者不禁浮现起希望与乐观的心境,很有个人品位。
只是上述的竹形茶具都是名人之作,都是收藏珍品,连见上一面也难,更不要说拿它沏茶品尝了。因此,普通人如果喜爱竹形茶壶的话,还是买一套瓷胎竹编的茶具来得解瘾。这种茶具以瓷器为底胎,用细如头发的竹丝编织其外,看起来细密、紧贴、工艺性极强,而且壶嘴、把提以及提钮全是竹子,十分传情达意。有时还缀有小蟹、小虾和鸣蝉等饰物,看上去更是意趣横生,竹情绵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