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书法家马军鸿印象
初夏清晨,在军鸿回乡办书法展之际,细读其书法作品集感受颇深。而立之年的他,以寂寥的方式行走墨海,用他富有个性的艺术符号解读着人类生命的寂寥。
在旁人看来,军鸿的生活是单调、苦涩的。课堂,图书馆,宿舍是他两年来固定不变的行走路线,北大,国家图书馆,各类艺术馆已成为他生活的驿站。他行走的姿态是匆忙和稳健的。在匆忙和稳健之中,他理智地把握着前行的方向。
“行万里路,破万卷书”是他寂寥行走中一直所坚持的。“功夫在诗外”,写诗是这样,做其他艺术也一样。获得广博的知识应该是一个人心理充分发展、成熟的一个重要条件。宋人黄庭坚说:“脑中存书万数千卷,不随世碌碌,则书无病韵”,又说“学习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在艺术创作中,军鸿更看重的是人生厚重的积淀。军鸿在品味古人读书之道时,时时不忘在学习中完善其人品及修养。他常常将书法与哲学、诗歌、音乐、美术融为一体考辨研究。在北大哲学系课堂,在军艺音乐厅,在国家图书馆阅览室,在寒夜晦暗的台灯下,常见军鸿勤奋的身影。用鲁迅的话说,他是拿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来学习和积累的。
在旁人看来,军鸿的寂寥行走是清苦的,孤独的, 无光明可言的。在我看来,寂寥的行走是其追求艺术真谛的一种“化境”的过程。他自己也常说“痛苦并快乐地行进着”。生命的意义在于一种人生的“化境”,进入“化境”也就进入了一种自由王国,这也许很难,但“一样东西学会了,做好了”,也即“化境”了,只要肯琢磨、肯实践就能入“化境”。
的确,军鸿在他的书法艺术的行程上,一直追求着“化境”的境界,所以他承受了常人所不能承受的苦,痛苦的关键是他边学边“悟”。军鸿从大量古今中外的经典文本中吸取营养,发现了生活实践的妙谛,闻到了生活实际的气息。他常常通过事物借此思彼,不断从中“悟化”,并反身自问。他在艺术实践中并没有摹拟自然和社会,相反更多的是返璞归真地去捕捉生命存在的意义,不断探索艺术与生命的关系。在他的书法作品中日渐凸显的是其哲学思辨的物化形态。他用独特的艺术符号营造透射着理性光芒的人生画卷,反映着当下人们灵魂与生生不息的宇宙、自然以及生生际遇的对话,在其对话中又能让读者尽兴品味生命的酣畅与张力。在军鸿书法作品的线条和空间里,你可以真切地触摸人生本体的脉动。这些年来,军鸿频频在各类国家书法大赛中入展获奖,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在军鸿寂寥的行走中,我读懂了其作品的自由与灵动,深切地感受到其生命激情的涌动,这也是他寂寥行走的理由。
艺术简历
艺术简历
马军鸿,湖北鄂州人,1993年入伍,先后毕业于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化艺术管理系,现为空军机关干部。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水墨艺术研究院艺术委员。
作品曾获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全国书画展二等奖,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全国书画展三等奖、世界华人书画展二等奖,迎香港回归全国书法大赛一等奖,全国首届电视书法大赛二等奖,首届全国青年书法展三等奖,全国第五届楹联书法展三等奖。作品入展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全国第九届书法大展、中国书协名家工程千人千作大展、全国第二届扇面书法展、全国首届册页书法展、全国敦煌杯国际书法展、全国第三届书坛新人新作展、“我本楚狂人”鄂籍书法大展、军事科学院全国名家邀请展、广东省与军旅名家邀请展、空军中青年优秀书法家展、北京世纪名人国际书画院第二、三届名人名家书画展等。书法作品曾被国家博物馆、军事博物馆、周恩来纪念馆、彭德怀纪念馆等艺术机构和军内外友人收藏,并曾被中华慈善总会收藏拍卖款捐助汶川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