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低价油画作品没什么投资价值,因为这些画家大多没什么名气,今后能否出名谁也不知道,因此买名家作品比较保险一点。其实所谓“有名”与“无名”都是相对而言的。十年前无名的画家现在可能名动天下,十年前有名的画家现在可能无人问津,这种不可知性正是收藏投资的乐趣所在。七年前我在南方偶遇一以周易算命的高手,语出惊人,将我所遇之事讲得如其亲眼所见一般。事后我请他为我看看未来几年,他大笑道:“何必要知道那么多,人生的乐趣就在不知中,倘若你今天知道明天会发大财,你发财时的乐趣就没了”,说完飘然而去。我醒悟,哑然失笑,乐趣的确就在这不可预知中。对普通投资者而言,明白了这点就更应该坚持以小博大,以自己的喜欢为基础,把艺术品收藏投资当作一件愉悦身心的生活方式。如同早十几年在古玩市场低价觅宝,赢固可喜,输也一笑了之,毕竟自己养过眼,开心过,何乐而不为?
还有人喜欢以名家之言为指南,名家指东他打东,名家指西他打西,其实所谓名家的评论至多也就只能当作参考,千万别当真。本人绝没有贬低名家的意思,因为这些名家、大家大多是绝顶高手,对一幅作品技法的好坏他们一眼就能看出,问题是他们本人是处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位置。如村上隆所言:“市场并不以技法高低给艺术品定价”。我也说过:“在市场面前永远只有两种画,一种是好卖的画,一种是不好卖的画”。而一幅画卖得好不好与画得好不好几乎没有什么必然的因果关系。很多人坚信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收藏信条,其实这也很片面。一块金子在破铜烂铁堆里或许会发光,如果放在许多更亮的金子堆里它显不出岂不也很正常?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的发展,教育的普及,绘画这一行早已高手如云。在巴黎、在罗马、在纽约的街头上,称得上高手的画家绝对比要饭的还要多。就是徐悲鸿、颜文梁大师的技法水准在今天看来的确也算不了什么,但他们是一段历史的开创者,这就奠定了他们的历史地位。
举个例子,老一辈画家潘玉良人生充满传奇色彩,二十几年前国内还专门以她的身世经历为背景拍过一部《画魂》的电影,更使这位前辈画家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但实际上潘玉良的画除少数比较清新优美外,大多都比较一般。吴冠中老先生和潘玉良私交甚好,过从甚密,对潘执子侄辈礼,但他却说潘玉良的画画得一般,大多都很俗,而且不是一般的俗。潘玉良生前靠卖画只能简单谋生,日子过得很清苦。吴冠中在法国留学时还常去帮潘提水到五楼,因为五楼没有电梯没有自来水房租便宜。由此可见潘玉良在法国生活的的窘迫,因为她的画在巴黎根本卖不出个价。如果从技法和创意上讲,潘玉良的画真的不过如此而已,根本不具备投资价值。但市场就这么怪,潘玉良的画在中国市场就能卖出个好价钱,因为在中国人们买的是她的传奇人生,买的是她在中国人心中的名气。她的人生经历在中国当代画家中是独一无二的,是值得津津有味地谈论的,这就构成了商品的卖点。很显然,一进市场,艺术品就成了商品,成为商品后,构成价格的因素就不单单是质量和做工了。我有一位小友在上海开箱包厂,专为“新秀丽”和一些法国、意大利品牌箱包做贴牌加工,每批定单的零头多余部分,外商允许他在国内以自己的牌子销售。同样的设备,同样的工人,同样的原料生产出同样的箱包,但销售价格不到贴牌商品的三分之一,道理就这么简单。所以说,我们在收藏投资艺术品时,首先还是应把其视为一般商品,要多从商品的价值角度去考虑问题,而不能只将其视做艺术品。大多数收藏者和投资者都是因为喜欢才进入这个领域的。我们都不是美院的教授或老师,没必要对技法研究得精益求精,如果只盯着画得好不好,真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了。
无论从欣赏的角度还是收藏投资的角度,我都主张眼睛紧盯低价原创这一块。尤其是现在艺术品市场冬季即将来临之际,这正是考校我们眼光和胆气的好机会。因为低价,你选择的机会很多,因为低价,你几乎不存在被套的风险,因为低价,十年八年后万一真长出个零来你肯定会咧开嘴开心地笑,很得意地对狐朋狗友们介绍:“瞧瞧咱这眼光,什么叫水平,这才是水平呐!”所以在艺术品投资上我一直有个观点,拿一百万元去挣三十万、五十万元不算本事,拿三、五万元去挣三、五十万元才是本事,因为这更需要眼光,更需要耐心,而这两样东西偏偏是大多数人不具备的,因此,对普通投资者而言,只能好好修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