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来,有关紫砂壶的三个问题,人们有着不同的看法。其一,为什么有的人称紫砂壶,有的人叫紫砂陶壶,两者有什么区别,是否一把壶的两种叫法?其二,在明代万历年有时大彬、供春、李茂林三位制壶大师,后人凭什么公认供春和尚是紫砂壶的鼻祖,而不是另二位?其三,明代陈贞慧在《秋园杂佩》一节中,凭什么定论时大彬的壶艺在李茂林之下,而李茂林又可与供春可相互匹敌?
这把看似貌不出众,但却是非常罕见和珍贵的老壶,收藏传承有序。这把灰头土脸的壶,其材质粗看像铁砂一般,用手一摸却是砂陶(像宜兴水缸)质的,且隐隐约约还能依稀看到一些釉。这把壶的成色很苍旧,壶身表面粗糙碍手,胎器厚重,是把“一手壶”。虽然材质较粗,但工艺做得非常精细,壶盖紧密,360度旋转没有松动感,壶钮更绝,是一狮子在戏耍珠球,那珠球且还能滚动。壶盖两侧由书法装饰,颇显文儒之气。左边为“试阳羡茶煮合江水,坡仙之徒皆大欢喜”。开启壶盖,其边沿刻着:“四川巡抚珍藏”六字,而壶内的底款,是四个楷书字体“李茂林造”。这把历经475年历史尘埃洗涤,制造于明万历年间的紫砂陶壶,是那样的质朴,凝重,古拙,像一位饱经风霜的历史老人,在告诉着我们件件往事。这把壶在清代时由四川巡抚把玩,而到了民国又有著名文学家、作家台静农先生珍藏把玩。同时这把壶又清晰地回答了三个疑问,所谓紫砂陶壶和紫砂壶是二把完全不同概念但又是“血脉”相传的壶。我们现在把玩的泥质细腻温润、光滑的壶,是地地道道的紫砂壶,而李茂林这把制于明万历年间,砂质粗糙碍手,胎器厚重像水缸样的壶,这才是紫砂陶壶。
供春和尚发明了紫砂壶的传说,今天得到了验证。相传,供春和尚每次做完茶壶,都要在一个铜脸盆中洗手,日积月累这盆中细如面粉的砂泥已堆积成块,偶然中供春把这洗手沉下的泥,做成一把紫砂壶,其胎身温润细腻光滑,视觉效果特别美。与李茂林的这把老壶进行对比后,无需用语言描述,玩壶人一看就懂,明万历年宜兴制的茶壶,基本上是紫砂陶壶,紫砂壶是供春之后才演变发展而来的。李茂林的这把老壶,提供了文物佐证,也帮我们考证了这个问题。
李茂林不愧为明代一位制壶宗师、大家。因在他之前的制壶人,把壶坯置入缸窑烧造,在烧制过程中时常沾有缸坛中的釉泪。自李茂林始,他把壶坯放入匣钵中封闭烧制,这就解决了壶上掉釉挂泪的问题,提高了壶的成品率。另从出土的时大彬茶壶,与李茂林的壶对比,时大彬的工艺明显略低于李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