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画是“敦煌守护者”李承仙生前最后遗作,源自伯希和盗走的敦煌藏经洞唐代绢画。公安机关已立案侦查。
上图:被盗前壁《药师菩萨像》。
石窟被盗现场,左边的墙壁空荡荡的。
敦煌现代石窟艺术中心24日发布通告,称敦煌现代石窟壁画《药师菩萨像》被揭盗。消息一经网络发布,立刻引起一片哗然。根据敦煌现代石窟艺术中心发布的通告,敦煌现代石窟始于1996年,是根据敦煌研究院创始人、敦煌守护神常书鸿先生的“继续敦煌”的意愿,由敦煌学者李承仙和旅日艺术家常嘉煌母子自筹资金开凿的。一号窟《海外遗宝窟》是敦煌现代石窟与西南大学艺术学院联合创作的,这幅被盗的《药师菩萨像》图源自1907年法国伯希和盗走的敦煌藏经洞唐代绢画,由李承仙先生复原放大绘制,壁画高210厘米,宽80厘米。据了解,这是敦煌现代石窟的第一幅壁画,也是李承仙生前留给敦煌人民的最后遗作。案发后,敦煌市政府对此非常关注,敦煌市委书记兼市长孙玉龙立即指示当地公安机关进行立案侦查,目前正在调查中。就此事的始末,李承仙之子常嘉煌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常嘉煌
本报记者对话常嘉煌——
“这是母亲生前最后一幅作品,我非常心痛”
广州日报:作为敦煌守护者常书鸿和李承仙的儿子以及敦煌现代石窟艺术中心的法人代表,这幅壁画的被盗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常嘉煌:《药师菩萨像》这幅画可以说是文物的文物,现代石窟第一幅作品,是我母亲李承仙对伯希和当年盗走的壁画原件的复原,也是我母亲生前最后一幅作品。得知这幅画被盗,我非常心痛。
广州日报:什么时候发现《药师菩萨像》被盗的?
常嘉煌:因为敦煌现代石窟艺术中心完全是我自筹资金在进行,很缺钱,只请了一个管理员。管理员有时也要进城办事。《药师菩萨像》就是在他离开时丢失的。15日有来访者参观时画还在,到了23日上午一位来自南京的客人再参观时,发现这幅画已经不见了。
广州日报:对于一幅壁画作品来说,贼怎么能那么容易就揭取呢?
常嘉煌:当时我和母亲一起复制这幅壁画时,发现土层很薄,墙体存在剥落,直接在墙体上作画的话壁画容易受到损坏。所以,我们特意在墙面上裱了一层丝绢,然后在贴在墙上的丝绢上临摹壁画,这样一旦墙体有问题,方便壁画的转移。没想到我们当初预备把壁画更好地留给后代的方法却给盗窃者留了空子。这样使得偷画变得非常容易,只要伸手一揭就可以拿走。
1979年常书鸿、李承仙夫妇在敦煌。
石窟志愿者在创作。
链接:
伯希和劫掠敦煌
在晚清政府腐败无能,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特定历史背景下,藏经洞文物发现不久,英、法、日、俄等国探险家接踵而至敦煌,以不公正的手段,从王道士手中骗取大量藏经洞文物,致使藏经洞文物惨遭劫掠,绝大部分不幸流散,分藏世界各地的众多公私收藏机构,仅有少部分留存国内,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因此而慨叹:“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继最早劫掠藏经洞文物的英国人斯坦因后尘接踵而来的是法国人伯希和。
伯希和曾多次到中国,是一位学识渊博的汉学家。1904年回法国,任法国中亚探险队队长。于1908年来到敦煌莫高窟,对全部洞窟进行编号,并抄录题记、拍摄大量石窟壁画照片。因伯希和能操汉语,并熟悉中国古典文献,在取得王道士的同意后,将藏经洞中遗物全部翻阅一遍,重点在于选取佛教大藏经未收的文献、带有题记的文献和非汉语文献,廉价骗购大量的藏经洞文献中的精品和斯坦因所遗的绢画、丝织品等。这些收集品总数约一万余件。
常书鸿、李承仙夫妇:
守护敦煌数十年
常嘉煌的父母,著名的敦煌研究专家、艺术家常书鸿、李承仙夫妇倾尽一生守护敦煌,被人尊称为敦煌的守护神。
常书鸿生于1904年,杭州人,著名画家、敦煌学专家、第一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为敦煌艺术的保护和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他1927年去法国学习法文和绘画。1935年秋他在巴黎塞纳河畔一个旧书摊上,偶然看到由伯希和编辑的一部名为《敦煌图录》的画册,十分惊奇,方知在中国还有这样一座艺术宝库存在,而且在国外引起了轰动,中国人却不知,他内心感到一种震撼。为了敦煌艺术宝库,他放弃了优越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毅然回到了祖国。工夫不负有心人。在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建议下,终于促成了设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的设想。常书鸿为首任“敦煌艺术研究所”所长,担负起了筹备“敦煌艺术研究所”的重任,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1943年3月27日,常书鸿肩负着重任,经过几个月艰苦的长途跋涉,终于到达了盼望已久的敦煌莫高窟。1944年的秋天,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常书鸿任所长。之后的岁月直到1994年他去世,他把全部心血都倾注于事业。他的妻子李承仙1947年9月赴敦煌在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从此开始了将毕生精力投入到对敦煌艺术的保护和研究事业中,直到2003年去世,一直为守护敦煌而努力。
在常书鸿和夫人李承仙辛勤工作的几十年中,组织修复壁画,搜集整理流散文物,撰写了一批有很高学术价值的论文,还临摹了大量的壁画精品,多次举办大型展览,出版画册,向更多的人介绍敦煌艺术。他们在致力于敦煌艺术研究的同时,始终坚持艺术创作。李承仙除了与常书鸿先生合作巨幅油画《刘家峡水库》、《献给勇于攀登珠峰的同志们》、《激流颂》等作品外,还独立创作了国画《挤奶图》、《丝绸之路/飞天组画》、《天上人间共婵娟》、《敦煌舞乐》、《唐代飞天》等。李承仙在敦煌临摹北魏至元代的壁画共340余平方米,作品不仅在国内大城市展出,还曾赴捷克、印度、波兰、缅甸、日本、法国等国家参展。
现代石窟艺术中心:
开凿敦煌“新石窟”
复原海外遗宝窟
常嘉煌1950年出生于中国敦煌莫高窟皇庆寺,1994年,常嘉煌在父亲常书鸿弥留之际,承诺自己会继续坚守莫高窟。他说他正以自己的方式来继续父辈的事业。1996年10月,他和72岁的母亲、油画家李承仙一起在敦煌开始开凿现代石窟,用古老的载体把现在的文明留给后代。
敦煌现代石窟艺术中心建在距中国甘肃省敦煌市西南33公里的党河古河床的悬崖上。
据介绍,新石窟外貌要保持戈壁断崖状,只在沟隙间以钢结构玻璃罩相连形成阳光走廊,窟内墙和穹顶展现岩石质感,不加修饰,而地面却用大理石做得光可鉴人。新石窟还将利用现代环保技术,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目前,敦煌现代石窟有一号窟——“海外遗宝窟”,二号窟——“唐代精华窟”, 三号窟“中日佛教净土窟”, 四号窟“藏传佛窟”, 五号窟“飞天窟”。
常嘉煌对现代石窟艺术工程的构想:一是把被帝国主义盗往国外的那批艺术品复原到窟壁上的海外遗宝窟;二是保存父母从事了半个世纪的敦煌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中最出色的是一个贞观十六年唐代的220号洞窟,被公认为敦煌壁画里最精美、艺术性最高、保存得最好的洞窟,常嘉煌的父母对它采取了相应的抢救性研究。 记者 许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