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水退去,滩涂上显露出了几尊石马石羊,据说,在古代它们就是摆放在墓葬神道两侧的“仪仗队”。它们从哪来?为什么会躺在澳头海边一睡数百年? 一直以来,翔安澳头的海边总有几尊石雕静静地躺在滩涂上,样式古朴、雕刻精细,但只等潮水退去,人们才能一睹真容。它们从哪来,为什么会躺在海边一睡数百年?昨日,记者跟随厦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专家一同来此探访它们。 上午11时许,澳头派出所执勤点前方约20米、海边水库北侧。正值退潮,海水退得很远,泥泞的滩涂裸露了出来。走过一条崎岖不平的小海堤,半埋在沙土中的石雕赫然在前。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一尊1米多高的石马,裆下镂空,马腿形象逼真,可惜四足自踝部断去,离它不远处有一个四四方方的石台底座,显然马儿与石座原来是连成一个整体的,但由于种种原因断裂开来。石马周围还散落着一大一小两只石羊,大者约有石马体积的一半,而小的则蜷缩在石马腹下,不仔细辨认还不容易看出。这两只羊的腿部均未镂出,只在石质的材料上刻出轮廓,因此不易断裂,体型完好。据当地人介绍,海滩的淤泥下还藏着2只石羊,3只石马,但均未显露痕迹。 细看这几只石马石羊,耳、鼻、眼均细致传神,马颈上的发丝毕缕可现,身上的鞍辔、笼头、马铃都可清晰辨认。原本是花岗岩的材料雕成的,但在海水中经年累月地浸泡,反而微微泛红。“雕得很精细。”厦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靳维柏告诉记者,这种类型的石雕,在古代一般摆放在墓葬神道的两侧作为“仪仗队”,彰显墓主高贵的身份地位。 究其制作年代,大约是在清朝的早、中期。“用于墓葬的石翁仲出现于汉代,举石马为例,这个时代的石雕体型巨大粗犷,头部、蹄部都很大。当这一习俗沿至明代的时候,石雕的体型已经缩小,但细部仍然较少,总体而言仍显粗犷。到了清代晚期,石雕的工艺更加讲究,马身上出现了璎珞、环佩等等种种装饰物。因此,这几尊石制的马羊应该是清代早、中期的作品。当然,在古地理上,厦门离中原腹地比较遥远,中原的习俗与工艺传至厦门也可能会有延迟现象。” 既然是摆在墓葬神道两侧的石雕,又为什么会出现在海边?据澳头老人学会会长苏其天先生介绍,居住在这一带的老人们相传,这批石雕与清代澳头名人、曾代任四川总督,后官拜大理寺任少卿的苏廷玉有关。苏廷玉辞世之后,其后人为其墓葬订制了这一批石雕,然而却因某些原因不能令主人满意,于是弃于海边,另外订制了一批。如今,原置于苏墓之前的两排石雕,有石马、石虎、石羊,还有两尊文武石翁仲,它们于1987年由“同安县文物管理委员会”载运安放于县博物馆内陈列,供游人参观。而我们所见到的海边石雕,原来就放置在海滩上,当地人修筑小海堤时怕有人前来盗取,于是又把它们往海里搬了几米。翔安文体局将于近日将它们搬走,为其寻觅一个合适的栖身之地。 ○相关链接 苏廷玉简介 苏廷玉,字韫山,号鳌石。生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殁于咸丰二年(1852年),福建泉州府马巷厅翔风里澳头人,即今天的厦门市翔安区新店镇澳头村。 苏廷玉年少丧父,勤奋好学。嘉庆十九年(1814年)中进士,点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考核后任刑部主事,勤审案,有能干之誉。苏廷玉在山东、江苏时,以公、明、慈、惠为民众称颂。在四川七年之时,严办匪徒,数十州县得以安宁;赈恤饥馑,数十万户得以生存。因此,离开四川之日,百姓遮道,万民泣送。辞官回乡后,仍心系时局,尽己所能,保卫国土。和林则徐一样,苏廷玉主张严禁鸦片烟。其个性刚正不阿,凡事以大局为重,虽仕途未尽如意,然其尽忠职守、爱国爱民之情操,始终如一。 咸丰二年(1852年),苏廷玉辞世,终年六十九岁,葬于澳头。 | ||